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2018-09-02张文燕
内容摘要: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圣先师”,他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后天的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他认为,天生聪慧的人可遇不可求。没有先天的优势可以依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孔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把学习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珍惜学习的时间并能够按照合理的方法进行复习,学习上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论语》 从师 治学
孔子非常看重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认可天生聪慧的人,但天才可遇不可求,世上大多数人生来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想要做上等人,就可以通过学习的途径实现。连孔子都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先天的优势,更要通过后天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充实自己。反之如果仗着天生聪颖就恃才而骄那结局就会和神童仲永一样“泯然众人”。为避免“伤仲永”悲剧的发生,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做学问。不管是生而知之还是困而学之,都要努力学习,不然只能是甘于人下了。
古人立志学习,然后拜访各地的名师。孔子师从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在《师说》中提到:“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些人的知识学问还达不到孔子的水平,那孔子为何还以他们为师呢?《述而·第七》篇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我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他们的不足,这样他们就能称得上是我的老师了。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那些对于自己有帮助的人就能够算是自己的老师,“圣人无常师”能够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遇到有贤德的人就要像贤者看齐,遇到没有贤德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不管怎么样,从正面学习还是从反面进行反思,自己都能够进步,那就是拜师的最高境界了。
孔子治学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清楚地辨析了思与学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受骗;而只空想不学习,就危险了。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曾经整天不吃法不睡觉去思考,发现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思考不能脱离学习,学习和思考两者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的时候要勤于动脑,才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想要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有规律地复习,反复记忆,避免时间过长而导致遗忘。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子张·第十九》中,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习新的知识,每月复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做到这样便可以说是好学了。如果在温习旧有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就能够老师了。就算做不了别人的老师,那至少也是自己的老师。对习得的知識进行规律的复习,就能挡住知识的沙漏,为自己的大脑积累更多的营养。
《子罕·第九》中,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流走一样啊!日夜没有片刻停息。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般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要抓紧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时间学习,不能让“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而在学习的时候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地超越自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遇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孔子的学生冉求曾经对他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而现在你是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学习的时候,要克服掉自己的畏难情绪,勇往直前,就能攀上智慧的高峰。
一本《论语》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品味,用儒家的治世经典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就会拥有广博的智慧。我们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不间断的进行学习并坚持下去。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学习不仅仅只是在学校里面,要知道生活之中处处皆是学问。珍惜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还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了思考,要把学和思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还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复习,在保证自己之前学到的内容没有遗忘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98
[2]钱穆.论语新解[M].中华书局,2002
[3]吴玉琦等编著.中国古代教育简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4]王桂宏.重温《论语》看孔子的学习观[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作者介绍:张文燕,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