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平等对话

2012-01-10黄日暖陈春阳彭琳

广东教育·综合 2011年12期
关键词:惠州市农村学校

黄日暖 陈春阳 彭琳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之一的惠州市,近年来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2008年,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2009年,惠州市比省定时间提前两年成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前一年全部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2010年12月,惠州市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提前一年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全市7个县(区)已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区),89%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惠州市高考成绩自2007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势头,2011年本科上线突破一万人大关,本科上线率超过40%,上线率和增长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惠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序推进,“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有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校园安保工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目前,惠州市正在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惠州市市委常委、秘书长范中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追峰隆谷,坚持优质示范带动作用,做好‘七个一工作:一是城乡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标准;二是每个学校都要选好、培训好、用好一个校长;三是培养使用好一批好的教师;四是构建一个均衡发展的平台;五是建设一批特色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互补;六是要实施一系列重要工程;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致力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力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县域内乃至全市构建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委、市政府为主导,高效“创强”,推进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

惠州市以“创强”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以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创强”目标。通过落实“五个到位”,形成强大合力,高效推进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和“创强”工作。

一是政策到位。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意见》,印发了《关于惠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工作方案》两个重要文件,为“创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区)长、市教育、财政、发展改革、人事(编制)、住建与城乡规划建设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惠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统筹、协调和指导各县(区)和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区)和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的领导机构使全市“创强”工作得以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三是责任到位。实行“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政府把“创强”任务列入市年度重点工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年度重点工作落实责任书,各县(区)和“创强”镇(街道)也签订了“创强”责任书。同时,把创建省教育强县(区)、强镇工作列入县(区)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与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四是资金到位。不断加大对“创强”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创强”资金26.9亿元,其中市、县(区)、镇(街道)政府总投入(含划拨土地所折合款项)累计达到23.7亿元,引入社会捐资总数超过3.2亿元。

五是推进到位。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省教育强县(区)、强镇创建工作。惠州市把惠阳区、淡水镇分别作为惠州市创建省教育强县(区)、强镇的典范,召开全市现场会予以大力推广,并及时把2009年成功“创强”的惠城区、大亚湾区的经验印发全市。在典范带动下,原本基础偏差、财力短缺的惠东、博罗等县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也提前一年实现了“创强”目标。

2010年12月底,惠州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提前实现省教育强市目标。龙门县于2011年1月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至此,全市3县4区100%成为省教育强县(区)。

通过“创强”,惠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市共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85所,力争到2011年底全市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二、市教育局为主角,强力“调配”,统筹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育资源合理调配,学校布局趋向科学

1. 做大农村中小学,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通过布局调整工程,全市中小学由2008年的1050所调整为现在的783所(含民办),减少267所;校均规模由2008年的584人发展到现在的720人,增加136人。主要撒并了农村部分教学点、初级小学及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改变了农村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布点分散,学校规模小、班级少、班额少,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低下的状况。

2. 加大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和建设力度,解决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入学难”问题。近些年来,市区中心区和县城人口急剧增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导致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自2009年到2011年,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惠州市中心区、博罗县、惠东县、大亚湾区等新建学校15所,全市城镇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近2万个。

(二)教育经费统筹调配,“三个增长”获得保障

在城乡教育经费配置方面,惠州市建立健全了五个机制:

一是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公用经费管理规定,保证及时到位,确保中小学正常运转。

二是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所需资金,按省、市、县(区)财政分担。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由县(区)政府统筹安排,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管理,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巩固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在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依规落实了教师医疗保障金和住房公积金。

四是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助学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特困生助学金200万元,各县(区)配套一定经费,以补助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据统计,2008-201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8年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2%;2009年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4%;2010年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这三年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8.78%、13.24%、1.97%,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三)教师资源均衡调配,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1. 落实“两相当”政策,提高城乡教师待遇。2008年,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教师工资待遇“两持平一鼓励”政策,市、县(区)两级财政共投入2.1亿元使之全面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两相当”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惠州市实施提高教师待遇“两持平一鼓励”的做法,并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从2009年起,惠州市各县(区)教师平均工资实现了城乡教师基本持平,与公务员基本持平。并且在此基础上,县(区)政府安排了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推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2. 核实农村教师编制,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惠州市按省编办规定核准教职员编制,明确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不得出现空编和代课教师的现象。出台《惠州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先后两次组织全市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参加全省“代转公”考试,全市共为 313名代课教师办理了“代转公”手续,为247名参加转岗考试、达到最低入围分数线的代课教师办理了“转岗”手续,为其余140名代课教师办理了辞退手续并按照省文件精神给予了经济补偿。全市代课教师问题比省定时间提前一年在2009年底前得到圆满解决。

3. 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建立了“五小科教师”巡教制度。以龙门为先行,建立了小学以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的“五小科教师”(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任课多校的巡教制度。三年来共有1226名教师参加“巡教”,解决了部分学校专业教师缺编、开课不齐的问题。

4. 凡进必考,公开招聘教师。惠州市吸纳教师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公开招聘,让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学科骨干教师充实到惠州市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9-2010年全市共招聘教师2983人,主要补充到农村中小学,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如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得到逐步缓和,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5. 统一安排城乡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惠州市优先安排教育人才培训专项资金,达到每年400万元,而且全额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各县(区)也配套一定数量的教师培训经费。市教育局制订了《惠州市“教育拔尖人才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选拔和培训了1130名“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先后选派305名正副校长到外地进行高层研修或跟岗学习。举办了10多场“岭南大讲坛•惠州素质教育论坛”,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

6. 设立特别奖项,树立惠州教育名师标杆。每年评选出30名惠州“首席教师”,树立各学科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每人奖励2万元。每年评出30名“乡村明星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树立标杆。每年评选惠州市中小学名校长各10名,每人奖励5000元。每年评选高中明星校长3名,各奖励3万元,树立了校长的典范。每年评选优秀乡村教师120名,由TCL设立“华萌乡村教师烛光奖”,奖励每人5000元。每年评选惠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20名,每人奖励1万元。每年评选惠州市优秀班主任10名,每人奖励1000元。

(四)优质资源共享调配,农村学校内涵发展

惠州市2006年4月启动“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组织97所城市学校与107所农村学校结成对子。2009年3月,省启动了“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安排广州市17所小学和17所初中对口帮扶惠州市17所小学和17所初中。同时惠州市组织本市大批学校加入“千校扶千校”行列,于2009年7月安排本市121所城市学校与157所农村学校开始了第二轮城乡学校结对帮扶。2010年4月,惠州市对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薄弱学校名单作了一次全面清理,核对其有无与本市以及广州市的优质学校结对,采取 “一帮二”“一帮多”的形式又安排了2所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至此,惠州市实现了帮扶薄弱学校全覆盖。目前,全市有跨地市结对学校34对,跨县(区)结对学校39对,县(区)内结对学校119对。惠州市开展以“六个支援”为主要内容的送优质教育下乡活动:支援先进办学理念、支援优质师资队伍、支援实用的教研成果、支援农村学校驶上信息化快车道、支援必要的教学设备、支援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并建立了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的“三个联动”机制,“捆绑”城乡结对学校,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和农村学校的“跟进义务”,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

三、县(区)为主体,因地制宜,形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

1. 仲恺高新区: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着重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

仲恺高新区是由原惠城区所管辖的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等5个镇(街道)重新规划而组成的一个新区。区划前的5个镇(街道)的学校都处于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建区一年来,全区教育教学水平突飞猛进,教育管理上了一个层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针对外来人口多的情况,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仲恺高新区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较多,公办学校学位远远满足不了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因此,规范招生行为是该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区教育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校学位进行全面调研,根据结果,制订出符合该区中小学校的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招生工作以各镇(街)为主体,区教育科统一协调。在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方面,该区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公办小学、初中和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加强招生管理,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中小学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也把民办学校列入到全区计划中,在稳定公办中小学招生的前提下,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本学年,为了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全区中小学校扩招了8个班的学位,全区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全部能够安排到学位。

针对民办学校多的情况,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仲恺高新区民办学校比例较大,民办学校对该区教育起了很大的补充作用。该区对民办学校实行“五同管理”,即同管理、同评估、同奖励、同进步、同发展。在加强民办学校管理的前提下,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和各种教研活动公民办一视同仁。对民办学校,区教育督导室按照公办学校规范化学校的评估模式对辖区内的民办学校进行认定,鼓励条件好的民办学校上等级。全区学校规范管理现场会、全区校园安全工作座谈会都在民办学校举行,全区调研考试也对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此外,还派出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进行结对辅导,实行公民办学校结对扶持,有效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 龙门县:“创强”先创农村镇,农村学校捆绑联动,提升农村学校整体水平

优先倾斜偏远地区创建教育强镇。龙门县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确定了“先农村、后城市;先乡镇、后县城”创强镇整体思路,把主要财力优先改造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尽快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007年县财政全力支持永汉镇、龙江镇两个偏远乡镇率先创建惠州市首批农村教育强镇。接着,县财政按300万元的标准列支给蓝田瑶族乡、平陵镇、龙华镇、地派镇、龙田镇“创强”。2010年底有70%的乡镇通过教育强镇的验收,整个县也成功通过教育强县的验收。实力最强的龙城街道安排在较后阶段“创强”。通过“创强”,全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偏远学校捆绑管理,开展跨镇联动。龙门县把布局调整保留下来的中学、中心小学、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在按隶属关系捆绑的同时,进行跨镇联动,形成三种管理模式:1. 兼并式捆绑管理。像龙华、龙潭、地派、蓝田、路溪等乡镇,把教学点兼并到所属的中心小学,实行中心小学统一校牌名称,一个独立法人,统一领导班子、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等。2. 分校式捆绑管理。把农村学校归属镇中心小学实行分校管理,形成一个考核整体,管理在法人不变、编制相对独立基础上,打破校际界限,由中心小学校长组织师资双向交流,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研成果共享,统一教学进度、管理模式、教研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镇内学校整体发展、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大学校”与“小学校”双赢。3. 联动式捆绑管理。在法人不变、编制独立基础上,打破乡镇辖区界限,将全县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成“联动校组”,联动校组之间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形成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的公平竞争格局。并按照惠州市“城乡教育联动”要求形成四项机制:①由优质学校校长负责“联动校组”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②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机制;③实行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的共享机制;④实行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质量考核标准“四统一”的管理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教育氛围。

3.大亚湾区:强化责任意识,强势教育作为,显著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大亚湾区,既是经济核心区,也是省教育强区。“对待教育,我们称得上是大手笔。”主管教育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宣教局副局长曾文浪如是说。大亚湾区在教育发展上的责任意识与强势作为,让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全区公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16所,覆盖率100%;教育强镇(街道)3个,占总数的100%。

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大亚湾区坚持把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各方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工作任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大亚湾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方案》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方案重点实验项目工作方案。实验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并将任务延伸到学校,由学校具体执行实验任务,明确了政府、学校的职责,树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一名校长和教师的职责的意识,成为校长和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健全保障机制。该区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投入均衡分配、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教育发展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教育经费。近年来,教育投入年均增长42.78%。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按统一标准均衡分配,实现教育经费一体落实。

强势教育作为,促进城乡教育高质均衡。一是大手笔投入学校建设,办学条件逐步均衡。2009年以来,投入约5亿元,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新建了大亚湾一中高中部、大亚湾三中、霞涌第一小学、澳头第一小学四个新校区,实现了大亚湾一中初、高中分离办学,结束了大亚湾三中与西区第一小学合用校园的历史,优化了全区办学环境,增加高中学位1700个,初中学位1500个,小学学位2000个,全区优质学位达96.5%。同时,撤并规模小、布点不合理的学校25所,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得到适度集中和优化。针对布局调整带来的学生上学交通问题,采用“区财政负担,学校组织实施,公交公司承包,职能部门监管”的方式予以解决。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了学校的各种功能场室和信息化电教设施设备,全部学校均接入了惠州教育数码网,85%的班级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81%的学校建有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二是大手笔提高教师待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全区教师工资补贴按统一标准由区财政及时足额统一发放,目前,全区在职教师年平均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基本持平,所有教师都享受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教师工资补贴待遇在全市率先达到“两相当”,工资补贴水平居全市前列。同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名校长”“名教师”,统一安排全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全体教师每学年轮训一遍以上。三是大手笔实施教育惠民行动,扶贫助学体系健全。2008年,该区实行高考、中考奖优,就读高职、中职给予学杂费补贴;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市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同时,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给予扶助,做到“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保障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00%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4. 惠城区:加大投入,优化结构,使城乡教育资源趋于均衡

调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为城乡教育提供大量的优质学位。只有大投入才能把教育做“优”。这几年,惠城区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与发展优质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增创优质学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是撤并麻雀学校,推进农村片区学校建设。惠城区区委区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力度大,多渠道筹措资金5.1亿元,在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学校规划布局,把横沥、芦洲等尚未创强镇的学校纳入布局调整规划,把横沥镇37所学校撤并为14所、芦洲镇14所学校撤并为5所。将全区原有学校逐步整合为142所,大大节约了教育资源,并把学校建设成为规范化学校。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调整老城区学校布局,增加新城区学校资源。由于惠州市区发展较快,新城区对学位的需求量大,为了增加新区的学校资源,努力调整城区小学的布局,加大新区学校建设步伐。2011年秋季第十小学、惠南学校启动招生。现在正逐步整合老城区小学,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环境较差的老区小学,确保2011年完成所有改造计划,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使宽带网络覆盖所有中小学,搭建城乡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共享的目标,力争2011年全区学校100%用上教育信息网络。

增加教师收入,提升教师素质,将教育“八大工程”落到实处。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区域调整后惠城区教师的工资出现“一区四制(原市直属、原惠城区、原惠阳的10个镇、原博罗县的仍图镇)”的情况。惠城区通过逐年提高划入镇教师的工资待遇,至2007年7月,经过四次提高拉平了新划入镇教师与原城区教师的工资。2008年1月起,全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970元,另外给山区农村学校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增加适当的补贴。这一举措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拥护,更加安教乐教。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惠城教育局制订《惠城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扎实推进“一•三•五”工程,通过“传、帮、带”的学习模式,形成新老教师的专业对话机制,使一年教龄的教师业务上手,三年教龄的教师成熟,五年教龄的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此外,还通过师徒结对跟岗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村小学紧缺科目教师培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初中骨干校长培训、农村校长培训、师风师德培训等方式,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将惠城区“有效教学工程、科研促教工程、特色示范工程、资源扩充工程、校本培训工程、环境营造工程、名师培养工程、质量督评工程”等“八大工程”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上快车道。

猜你喜欢

惠州市农村学校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推介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