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态城大型住区居住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2012-01-10孔维东
孔维东,曾 坚,苏 毅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大型新建居住区设计是一项富有吸引力的工作,它不仅会给设计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能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职业价值。
2005年以来,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机构联合编制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却从居民的视角与感受反映出由设计师们设计出来的居住区存在着诸多问题[1]:居住密度过大,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邻里之间日渐淡漠;一部分住区噪声过大,影响居民休息;普通百姓对居住区宜居性的评价远低于投资者的前期宣传等。
天津中新生态城居住舒适度评价方法的研究正是为了克服上述设计工作中的固有局限,缓解设计中研究开展不足的窘境:评价指标体系像一把尺子,用以衡量设计的好坏,帮助犹豫的设计师和甲方确定设计方向;它是一份检查表,用于提醒设计师哪些因素应该被重视;它也是一种媒介,用于交流各种宜居住区的设计经验,用于沟通百姓对居住区的真实期望,它还将成为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各项指标的参考性依据。
一、居住舒适度的时代内涵
国际宜居城市协会(IMCL)宣言、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总体规划、北京2005年总体规划,都曾对“舒适度”或“宜居度”下过定义。由这些定义所揭示的“舒适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充分满足住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北京2005年总体规划中,袁锐认为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等六方面的判别标准。而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层次需求[2]也应在创建舒适性住区过程中加以考虑。
(2)不仅应该考虑当代人的需求,也应该考虑子孙后代的需求[3];不仅应该考虑个人的需求,也应该考虑全体居民的需求。因此,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总体规划中和国际宜居城市会议上,“可持续性”都被认为是“宜居性”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而“可持续性”既包括生态上的可持续性,也包括经济和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性。
二、舒适度评价中需解决的问题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
1.舒适度评价中需解决的问题
(1)矛盾性。如前所述,舒适度自身就饱含矛盾,如使个人生活某方面更加舒适的手法,未必能增进整个社团的和谐;居住品质提高的代价亦有可能意味着造价的提高、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加。
(2)芜杂性。舒适度自身包含的层次很多,这些舒适性又需要在不同工作阶段(如总体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和建筑设计阶段)去实现,加之一些复杂项目的归属和层次不易理清,导致舒适度评价纷繁芜杂。而且,各方面都有专家,每项指标的提出都可能是长年研究的结晶,如何现实地综合各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使这些评价标准的方法、原则、适用范围更容易被评价人所理解、应用,使指标彼此协调、互相补充,就殊为不易。
(3)模糊性。舒适度评价包含大量感性因素,特别是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塑造方面,如何提出明确的指标和指导性原则,各项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如何平衡,也需要研究。
2.舒适度评价体系的确定
针对于居住区舒适度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不再采用单一的指标衡量舒适度[4],而引入了日本CASBEE评价[5]中的“效率”概念,对舒适性因素进行多角度评价,不仅评价宜居水平,也评价宜居消耗,对矛盾的两方面分别评价。其评价结果不是一个数,而是一组数据和图表。
针对居住区舒适度具有芜杂性的特点,采用半网格化结构对各项目进行组织:用横坐标表示人的各种需求层次,用纵坐标表示城市规划的各工作阶段。在网格限定的某一项目内,采取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递进顺序排列细分项目。同时,我们建议采用自动评价表对舒适度进行“无纸评价”,评价过程中的计算、统计等工作可由软件自动完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处理芜杂项目时的工作效率。自动评价体系还可以及时更新,如与本评价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更新,或者某些具体领域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自动评价表也会随之更新。
针对舒适度模糊性的特点,在客观评价基础上,引入一些主观评价项目,特别是让未来居住区居民参与到舒适度评价过程中来。同时,在默认权重的基础上,自动评价表权重项也可接受自定义更改。
3.舒适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居住区舒适度评价体系采用四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1项,即住区居住舒适度;二级指标2项,包括城市尺度(总体规划阶段)和街区尺度(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级指标7项:包括住区选址、住区组织与规模、密度、生理感觉(又细分为绿地、水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热工环境5项)、住区服务(又细分公共服务设施、物业服务、智能化系统服务3项)、安全(又细分防洪、防震、防火、人防、无障碍设计5项)以及人文与心理环境(又细分住区特性、住区文化、住区归属感3项);四级指标[6]约150项,包括绿地率、绿地物种多样性指标[7]、防洪标准、防震设计、住区交往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是舒适度评价的基础。对其中任何一项“舒适度”四级评价指标,我们给出基本标准(60%居民感觉满意的标准)、较好标准(70%居民感觉满意的标准)和优秀标准(80%以上的居民感觉满意的标准)。
(1)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与舒适度有关的相关建设内容,在需求层次和城市规划工作阶段中找到其所属关系,给出此项舒适度的代码和编号。
(2)综述国家和天津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比如《天津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市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等,根据规范文字,绘制相应分析图,以加深理解。
(3)在一些项目中参考ISO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评价指标,比如室外热环境舒适度参考ISO7243的WBGT评价标准。
(4)研究新设计手法和新技术应用的前景以及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5)一些规范规定还不甚细致,但对规划过程影响很大的项目,采用“假定设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容积率的确定过程中采用了从自己设计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特殊案例中归纳的方法。
(6)引入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确定一些取值,比如日照采用天正建筑日照分析功能进行辅助分析。
三、舒适度评价体系自动评分表的使用及其评价结果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舒适度评价的计算过程是由内嵌了Form Calc语句的Pdf自动评分表自动完成的,此自动评分表可由免费的Acrobat Reader软件打开,评价结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某一服务器进行汇总处理。
第一步,用Acrobat Reader软件(或用Acrobat Professional)打开自动评分表,阅读评价方法的说明后,填写待评测舒适度的方案的名称、区位以及与评价过程有关的其他基本信息(见图1)。
第二步,针对设计方案不同情况,选择对应的自动评分表的单选项。若对四级指标默认权重值有不同看法,也可以手动改动权重值(见图2)。
第三步,补充上传一些评价过程文本和相应的分析图,在数值模拟软件绘制的分析图一侧还应输入采用模拟软件的版本和主要计算参数等(见图3)。
图1 输入项目基本情况页面
图2 根据设计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单选项
图3 上传一些分析图和评价过程文本(选择图像文件窗口)
第四步,由软件给出多项评价结果,主要包括以下3种。
(1)生活品质总得分。评价结果不但给出了居住品质得分总值,还分别给出了城市品质(对应于总体规划)、居住区级(对应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小区、组团、住户级(对应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3个不同层次的得分。这些得分都用百分制表示,数值越高,品质越高。
(2)负担总得分。评价结果不但给出了环境、资源、经济负担总得分,亦分别给出了外部环境负担、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经济支出和负担3个角度的得分。这些得分也都用百分制表示,数值越高,负担越小。
(3)居住区舒适度效费比。舒适度耗费比是评价结果中最重要的数据,用比值表示,此值越高,说明在设计付出了更少的代价,取得了更好的结果。
四、案例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分析
下面应用“舒适度”自动评分表对中新生态城一期的某块大型居住区的方案(见图4)进行评价,以测定该方案的宜居性,并提出修改意见。首先用Acrobat Reader软件(或用Acrobat Professional)打开自动评分表,然后根据居住区设计方案的真实情况逐页逐项填写与评价过程有关的基本信息,选择对应的自动评分表的单选项,并补充上传一些评价过程文本和相应的分析图,最后得出如下结果(见图5)。
图4 中新生态城一期的某块大型居住区
图5 案例评价结果页面
由评价结果的各项数值可以看出,被评价居住区各项评价得分均较高,说明该居住区具有较高的居住品质,对环境、资源、经济造成的负担较小,即该居住区具有较好的宜居性和较高的居住舒适度。但是,城市品质得分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居住区周边的城市配套还不是非常完善,相信随着天津滨海新区以及中新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居住区的城市品质也会随之提高。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引入多角度评价方法,中新生态城居住舒适度评价体系较好地揭示了居住舒适度各相关内容内在的关系和每项内容自蕴的矛盾性,通过采用信息化自动统计方法,使芜杂项目的统计处理变得更加高效,一些模糊性的舒适度内容也可找到相对明确的指标和合理的描述途径,通过整合居住区各项建设的参考指标和相应的设计范例,使其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指标制定的参考性依据。因此,可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各个居住区设计过程中引入该评价体系,以指导生态城的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摆脱大型住区设计过程中对居民真实需求考虑不足的窘境。
[1] 高 峰.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6.
[2]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今声,杨广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培哲,潘家华,周宏春,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 布 宁,萨瓦连斯卡娅.城市建设艺术史: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建设[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工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聂梅生,秦佑国,江 亿,等.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近藤三雄.城市绿化技术集[M].谭 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