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同归:东西方园林及景观设计比较分析

2012-01-10王志刚曲翠萃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环境

王志刚,张 颀,曲翠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人类既持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又不断调整着自身以适应自然,这几乎形成了人类生命的全部。”[1]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21世纪的主题,也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有时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但最终得到的是惨痛的教训;有时注意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的却是美好的结果。人类希冀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由此就产生了园林及景观设计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园林及景观环境是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和交流场所,凝聚着人类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经验与智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园林及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自然观曾产生出东西方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艺术,并在今天逐渐体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即注重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把握住了上述观点,也就不难在错综复杂的设计风格中理出一条主线,以此作为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设计观念。

一、东西方传统园林设计的异同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形式和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园林及景观艺术中并行发展的两大主干,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比较它们的不同,对于解读园林及景观的演进历程,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是有重要意义的。

1.哲学思想上的不同

西方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与抗争,倾向于人类本位论,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抽象的,是一种我它关系。其传统文化中的“伊甸园”充满着个体主观意识,既有亚当和夏娃,又有果腹之用的苹果树,人类本性的两方面几乎构成了天堂的全部,而人也赤裸裸的生活于自然之外,并最终被上帝,即自然的化身,逐出了天堂,从此成为了真正的人。东方传统文化则主张与自然相适应,个体不能与自然和同伴分离,只能作为其中的一员,倾向于自然本位论,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具体直接的,是一种我你关系,这种观念在今天逐渐被更多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环境是一种“混沌初开”的模式,人在自然中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是泥土的捏合,是气体的凝聚。人与自然的界限是模糊的,即“天人合一”。这种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产生于社会进化模式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例如西方狩猎游牧生活方式影响的外向、征服特性与东方农业聚居生活方式形成的内向、适应特性。自然观,即哲学层次的差异,导致了两大文化所决定的艺术风格的巨大差异,园林及景观设计也不例外[2](见图1和图2)。

2.美学理念上的不同

西方传统美学思想虽然承认自然中存在的美是创作的素材和源泉,即起点,但认为它自身是有缺陷的,因而人们追求的是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自然事物因其自在性,缺乏主体观念,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所以不是理想的美。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艺术美才是符合美的理念的实在,自然事物未经人类心灵的灌注,是不可能呈现理念的,所以是不完美的。东方传统美学由于缺乏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因此并没有明确区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概念。在实践中采取了写意的手法,“寄”情于山水之间,不是立足于按照人的“理念”去改造自然,而是强调“畅神”,即主体向客体的契合。当然这种美学观念并没有导致对自然的简单再现或模仿,而是通过抽象、概括,呈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3]因此,不能简单的说东方传统园林比西方传统园林更自然,而它的人工性确是比西方更加成熟深刻。

图1 维朗得利园(法国)

图2 狮子林(中国苏州)

3.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西方传统园林及景观设计主要表现的是人工美,以规则布局和几何形体为主流,其特点是中轴对称,整齐划一,将水池、喷泉、雕塑、花坛、道路、广场、树木等“构图元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造园家对待花草树木就像建筑师对待砖瓦石块一样,可以将其修剪成“柏拉图几何体”,纳入严谨的构图逻辑中,以展示园林整体的图案美感,塑造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理性的自然。这些园林及景观常以磅礴的气势,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开朗的空间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4](见图3)和17世纪法国的巴洛克式园林[5]以及18世纪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6](见表1)。东方传统园林所呈现的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水环抱,自然而然,景观建筑也顺应环境并力求融于其中,体现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这些园林更多的是延续自然的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整体来看,东方是以自由式为主流,用收和放的手法来控制环境给人的感受,其特点是强调布局的意境、空间的流动、曲折的路径所带来的体验序列和叙事空间,其中的诗情画意正是人文思想和写意山水的再现。例如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7]和以枯山水为代表的日本禅意园林[8](见表2)。东西方传统园林呈现出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不同的自然观,它不仅生成并存在于物质层面,而且发展并呈现在文化层面,前者决定着后者,但后者又直接作用于以园林为代表的传统景观环境艺术中。

图3 迦仲尼别墅园(意大利)

图4 赖久寺庭院(日本)

表1 西方传统园林

表2 东方传统园林

二、传统园林设计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异同

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东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中断,但这一过程也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此外,随着社会整体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意识的建立,园林及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建筑环境艺术也由园林转向了以城市绿化和开敞空间为代表的更广泛的领域,在使用人群、设计目的、设计方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当代东西方园林及景观设计都与各自传统存在较大差别,并呈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以视觉欣赏为主要目的,而是关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例如以公园、广场为代表的城市景观设计多以植被造景为主,强调用天然要素构成开敞的空间、宽阔的草坪、茂密的树丛和明净的水体,减少人工构筑物以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这些城市园林和景观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环境,让人们获得了自由、清新和欢愉的身心体验。除此之外,人们在郊野地区恢复并建设了大面积的绿化防护场地和生态蓄养区域,包括森林、水面、湿地和沼泽等多种形态,这些郊野生态公园在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维护了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有助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总之,东西方园林及景观设计正经历着从欣赏性向生态性的转变过程,产生这一相似的发展趋势的内在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见图5)。

1.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从欣赏性向生态性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导致的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居环境改变,许多城市正在或已经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和生态意义上的“沙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总是试图用知识和技术去创造自己的“天堂”,而不知保护正在失去的“伊甸园”。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各种环境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这一观点已经被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所接受,我国也制订了强调整体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对城市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图5 纽约中央公园(美国)

2.学科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

这种从欣赏性向生态性的转变,体现了园林及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环境设计的基本目的已从“表现人的创造力,供人欣赏或享受”转变为“创造、保持或恢复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通过全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各构成要素的质量,景观学正在成为一门保护和创造人与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它所设计的不仅仅是场所、空间、形式,更是生态效应和精神体验,为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的物质及精神纽带[10]。这种观念的转变存在于建筑学科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重视整体建成环境的理念,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层次,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识。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通过整体、系统的思考,提出人居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见图6)。道萨迪亚斯则提出了15个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单位,为人类聚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12]学科内涵的拓展和深化为园林及景观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增加了勘察分析场地、适应地质构造、保护自然系统、结合土地现状、反映社会条件、综合考虑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减少负面影响、发扬本土特色等内容。

图6 人居环境系统图模型

综上所述,园林及景观设计作为建筑学科的重要分支,其根本出发点是如何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自然观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园林风格。随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自然观被普遍认同,当代园林及景观的研究及设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注重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并作为营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一个更加科学理性的学科。在这种从人文艺术向生态科学的过渡中,东西方的园林及景观设计不仅延续了对各自文化的诠释,更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载体,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

[1]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 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贵祥.建筑如何面对自然:东方的追求与西方的抉择[J].建筑师,1990,37:34-44.

[3] 彭一刚.唯理与重情:中西园林美学思想比较[J].建筑师,1995,63:87-94.

[4] 朱建宁.户外的厅堂:意大利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5] 朱建宁.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7] 刘晓明.吴宇江.梦中的天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8] 章俊华.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园林环境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清代园林初探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