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式网络课程:理念及设计
2012-01-10郭文革
郭文革
一、北大引领式网络培训模式背景及概况
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2004年,教育部师范司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2006年,教育部师范司立项,委托北京大学开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初级)网络培训课程。
北京大学成立了开发团队,由北大教育技术系4位副教授、6名研究生及北大网院资源部4名员工组成。2006年9月完成了课程的开发,并编写了配套的《学习者手册》和《教师辅导手册》。2006年底,北京大学组织教师对广东深圳、辽宁沈阳和新疆乌鲁木齐三个地区开展了三期网络培训试点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007年2月,教育技术初级培训网络课程通过了教育部师范司和项目办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项目开始向全国推广。与国内常见的网络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重视网上交互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是保证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被称为“引领式”网络课程。2007年5月,受教育部师范司(现教师司)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培训课程,来自9个省的17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分为4个班,采取10天网络远程学习,加上4天在北大的面对面交流的混合教学模式学习了这门网络课程,其中有107人是第一次参加网络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既是对北大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的一次更大范围的实验,也为项目的推广,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
2007-2010年之间,10多个省购买了北大的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和课程,自行组织培训。另外,还有20多个省、自治区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直接采购北大网络学院的“引领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即把教师“送”到北大的网络教育“平台”,由北大网络教育学院组织分班、聘请网络辅导教师、组织和管理培训过程。培训结束后,北大网络教育学院把培训成绩反馈给各省教育行政机关,并直接将成绩汇总到全国项目办的数据库。截止2011年10月,这门课程的累积培训人数已经超过40万人,实现培训销售收入4 000多万元。
在试点教学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们使用纽约州立大学学习网络(SLN)开发的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学习者对这种网络培训模式的质量评价。调查显示,95%的人认为引领式网络培训的教学效果不亚于面对面的讲授式教学。其中,48%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门网络课程的培训效果好于常见的专家讲授式培训;47%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门课程的培训效果与讲授式培训相当。
围绕这门引领式网络培训课程,依靠网络教学平台的维系,北京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金字塔形教学管理和教师辅导队伍,在Internet上建起了一所“虚拟”教师培训学院。仅2011年一年,这所学院就培训了12万多中小学教师。这个数字比任何一所“实体”的教师进修学院都要多。这个金字塔形的虚拟教师培训学院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培训结构图
经过5年的发展,北大“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对2010年启动的“国培计划”的影响,5.5亿资金中的5个亿用于大规模网络培训;其次是对中国网络教育试点的影响。2011年4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在北大举办的继续教育发展研讨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亲自向鲁昕副部长解释说:“这是一种能够让网络学习有效发生的教学模式。”2011年12月,在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展上,这门课程被放在中心展区参展。可以说,“引领式”网络课程模式对于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让网络学习有效发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设计开发的前期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培训课程”是受教育部师范司委托开发的,接到这个任务以后,研发团队首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培训大纲等材料,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研究,最后我们对教育部启动这项计划的目的达成共识:21世纪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新课程改革”项目,目的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启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是解决21世纪,教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
理清思路以后,我们围绕21世纪教学方式的变化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和研究,试图为这门课程找到一个“魂”——一个核心。因为,只有能打动作者的东西,才能打动读者。只有能够触动我们这些研发者的课程,才能吸引网络学习者。网络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整合资源、学习活动、人际交互的要素,是赋予网络课程以“神采和生命”的关键所在。
尽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政府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但是作为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者,我们仍然积极地思考和研究,为这门课程找到最有意义的内涵。只有这样,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在这门课程上所花费的时间,才是有价值的。这一点,应该是一切课程设计的开端。
通过思考和研究,我们决定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这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价值:第一,21世纪教师职业的挑战到底是什么?第二,怎样应对这种挑战。第三,教师培训是一种成人培训,如何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设计网络培训活动?
1.21世纪教师职业的变化
我们选择(公元前4-5世纪的)孔子/苏格拉底、(15世纪以来)讲台上的教师和(21世纪之初)被技术淹没的教师三个典型的教师形象,分析教师职业的历史变化。
公元前4-5世纪,孔子使用的“信息技术”是竹简/刻刀;苏格拉底的“信息技术”是口头语言和人脑。由于教学材料严重匮乏,而教学内容就装在老师的脑子里,所以,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任何场所(杏林和市场),张开嘴就可以教学了。
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的印刷机和蔡伦的人造纸两项技术一起,推动了15世纪以来的社会大发展和教育大发展。每个人手里有了一本标准化的教科书,每个人都有充足的书写材料,这两个技术条件推动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的诞生。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传播学假定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存在着一个人说、多个人听的一个主传播系统。400多年来,在课堂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围观的教学组织“技术”不断创新,出现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系列假定。首先,教学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了。为了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究竟应该选择书本、图片,还是视频等教学资源;其次,教学的场所也开始多样化,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网上,还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车间和病房等处。资源和场所的多样化,使教师的每一项关于教学的决策,都是一项复杂性决策。
在我们畅想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一定要理解和正视教师职业面临的这个复杂挑战。
2.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如何应对这种复杂性决策?解决的思路就是从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出发,按照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为此,系统化教学设计成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带领教师按照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就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活动线索。
3.教师培训的特色
教师培训属于成人学习的范畴,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培训中最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如何把教师“在现场”的“教学经验”引入到网络培训课程中,变成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以实现理论与经验的对话,就变成了这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对网络课程模式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实现把教师的“经验”引入到网络培训课堂,要引领中小学教师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我们不能采取常见的网络课程模式,必须要找到一种以活动、交流为核心的网络课程模式。为此,我们对于世界上主要的网络课程类别、对于“教室”的职能做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和分析。
1.两种网络课程模式
德国远程教育专家托马斯·赫尔斯曼博士将网络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I(Information)类网络课程:注重通过网络渠道提供内容和资源。以三分屏、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中国网络课程模式主要偏于这一类。另一种是C(Communication)类网络课程:注重“网络空间”设计和营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师生之间建立持续的交流,经常使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美国异步网络教学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课程的特点是特别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它以教科书为教学资源,现在也开始使用电子书等,但不进行内容的重复开发,没有“课件”;注重网上交流活动的设计,和平台对活动的支持;采取过程性评价等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
引领式网络课程吸取了中美两国网络课程模式的优点,是一种I + C类网络课程,既开发网络课件,也设计了以教学活动为主要线索的“网络教室”(Online Classroom)和学习活动。
2.对“教室”职能的再认识
支持内容呈现和各类教学活动的“网络教室(Online Classroom)”是引领式网路课程的主要场所。为此,我们对现代学校的“教室”所承载的基本职能做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室”承担了多种技能。包括:
· 一个固定的空间,明细的学习日程。
· 内容展示的场所:比如黑板、白板、投影仪、活动挂图以及教师讲授等。
· 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场所”。在“教室”里,可以开展教师讲授、小组互动、展示作品、考试等各类“教与学”活动。
· 反馈与评价: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视觉交流、对话等,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职能,是目前网络教学中最缺乏的一块。
· 一套“微观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课程表暗示了对教师、学生“出席”的一种制度化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定期出席meeting、讨论、答疑、测验等教学活动。相比之下,网络教育由于缺乏这种制度性的对“出席”的管理和规定,导致了网络教学不能有效发生。
在引领式网络课程开发中,我们努力把“教室”的这些有效职能,逐一落实在“网络教室”的界面和功能中。
四、引领式课程设计
从项目背景、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对美国C类网络课程和“教室”职能的一步步分析,“引领式课程”的结构和构成要件逐渐清晰起来。
引领式课程 = 教学内容(课件)+教学过程(活动+评价)+平台+ 辅助手册。
由于学习者手册和辅导教师手册是在后期培训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因此,引领式课程开发阶段主要突出了5项任务。
1.“网络教室”
“网络教室”要能够支持内容呈现、教学活动、反馈评价,以及提供清晰的教学日程。
为此,我们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时候,要求“网络课堂”中必须有如下内容:课程主页、网络学习日程、教学资源的呈现、学习活动(阅读&测验、讨论、作业等)及过程性评价。
整个页面的结构是按照教学日程、教学事项等组织起来的。
经过调研发现,最接近于我们要求的是开源的Moodle平台,这个平台的特点是能够按照学习任务流而不是软件技术功能(如资源、讨论区、作业等)来呈现各种教学事项。但是,Moodle的评价模块,以及对辅导教师功能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了现在的北大引领式网络教学平台。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框架是一个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ASSURE模式,再加上“准备”和“总结”模块,我们把这个课程设计成一共8个模块的课件。
另外,为了提高远程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吸纳了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SCC)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叙述风格以故事和案例为中心,避免概念化的说教。但是,这也大大增加了课件研发的工作量,8个模块的引导故事,是在近百个教学案例中筛选出来的。
当然,这样的辛苦也是值得的。2007年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期间,有一位女老师告诉我说,她特别喜欢读我们的课件,感觉写的跟《读者》一样有趣。她从来没有读到过这么有趣的教育学理论内容。
3.网上学习活动
美国异步网络课程设计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学习过程要简单、清晰;第二,教学活动要保持相对一致,避免让学习者为了适应天花乱坠的建构主义教学活动,而消耗时间和精力。学习者的注意力应该尽量聚焦在学习本身。
在这门课程里我们精心选择了三类教学活动:阅读测验、讨论和作业。测验可以使阅读学习真正发生;讨论可以把学习者的经验,带入到培训过程中,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作业可以保证知识的迁移。5项作业合起来是一节课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我们设计的5项作业是:(1)选择一个主题,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2)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3)设计演示文稿;(4)完成教学设计方案;(5)分析学生的成绩。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美国异步网络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管理措施。没有合理的评价引导机制,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产生满意的网络学习效果。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课程中,参照美国LSN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我们把100分的成绩分配给20项学习活动。将每个学习活动的成绩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者的最终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模块成绩分配表
过程性评价从“学习交流的次数”和“学习交流的质量”两方面,保证了网络学习者的投入,保证了网络教学的质量。100分分配给20项学习活动,保证了最低的登录平台次数的要求;每一项活动的得分,保证了学习质量。
5.教学实施中,辅导教师的作用
引领式网络培训课程非常强调网络辅导教师的日常教学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首先,常规性反馈:包括24小时内对讨论帖打分和反馈,48小时内对作业打分和反馈,对8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3次文字总结。手册中建议辅导老师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内提供反馈的习惯。
其次,辅导教师的评价与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在网络讨论中。引导语要放在显要的位置,辅导老师的导语要切中问题,避免套话空话。教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引导:第一,教师可以在三次总结中,针对共性问题,用文字进行讲解;第二,辅导教师可以随时在课程主页的通知区和模块区添加文字和文档,利用文字讲授,引导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目标。增加适用对象、课程等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引领式”教育技术课程给网络远程培训带来了很多思考。截止到2011年底,这门课程累计培训了4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单门网络课程的注册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这门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的网络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班额、高讲师资、师生比等方面投入的差异,其质量和效果也有很大差别。毋庸置疑,这种“引领式”的网络培训模式给教师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专家简介】 郭文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计算机软件硕士、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 文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北大教育技术系系主任,现任全国教师网联平台建设专家组专家,是GCCCE2008、GCCCE2010、ICHL2010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专家。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1]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37-157.
[2]郭文革.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初级)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4-28.
[3]郭文革.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9-63.
[4]郭文革.网络学习“入侵”课堂……[J].中国远程教育,2009(6):36-37.
[5]Bill Pelz.我的网上教学三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07(6):30-38.
[6]温岩,郭文革,侯建军.“引领”在网上异步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2):32-36.
[7]郭文革.北大“引领式”网络培训模式推动教师培训新机制[EB/OL].[2012-04-20].http:∥edu.qq.com/a/20120418/0001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