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不”

2012-01-10徐四海

终身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音节现代汉语副词

徐四海

“不”在其造字之初本是一个名词,后假借为副词,在表示否定意义的同时,也表示非否定意义。探究“不”的词性和意义的嬗变轨迹,有助于对汉语语汇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不”的词性与意义嬗变

(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2)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不惧权豪怒,一任亲朋讥。(白居易《寄唐生》)

(4)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水浒全传》第十六回)

(5)康姨太太使出手段来,先收伏了这位二姨太太,叫他以后非但不敢再说什么,并且不得不和他一路。(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二十回)

(6)金枝又出了这档子事,我倒担心对人家逢时不合适了呢。(陈建功《皇城根》)

以上6例表明从先秦到现代,“不”一直都用作否定副词。

与此同时,“不”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调整音节。[1]5《玉篇·不部》:“不,词也。”《尔雅·释丘》:“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不,发声。”例如:

(7)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经·小雅·车攻》)

(8)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楚辞·招魂》)

(9)十万军由(犹)不怕死,况当陵有五千人?(《敦煌李陵变文》)

例(7)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例(8)王逸注:“不奇,奇也”;例(9)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不,语助词。”[2]二是用来表示语气。[1]5例如:

(10)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水浒全传》第十六回)

(11)宋江笑道:“你便是那个不惹事的黑旋风!”(《水浒全传》第七十六回)

(12)唬得焦吉放了担子道:“却不利害!若放他们去,明日襄阳府下状,捉铁僧一个去,我两个怎地计结?”(《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例(10)至(12)中的“不”均不表示否定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还有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不+表示“可疑”等意义的形容词时,“不”转化为助词,也不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13)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水浒全传》第十回)

其中的“尴尬”有“鬼鬼祟祟”、“可疑”等意思,而“可疑”本身就含有否定意义。这样的词与“不”组合时,“不”表示非否定意义,而这样的词表示否定意义。“不”表示非否定意义,可能与该句隐含的句末疑问语气词“吗”有关。这句可以表达为“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吗?”据此,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不”一开始只在句末有疑问语气词的情况下,才表示非否定意义;之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去疑问语气词而“不”仍然保持着非否定意义;最终,非否定的意思逐渐模糊、虚化,而该词的否定意义继续存在。

从词性和词义的历时变化看,自先秦以来,“不”作为副词表示否定意义和虚化为表示语气或音节而失去否定意义两种形式是始终并存的。在现代汉语中,“不”主要用于表示否定意义,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下面几个句子中的“不”仍然表示非否定意义。

(14)看我不收拾你。

(15)看我不敢超过他。

(16)看我不拿下这个冠军。

以上3例中的“看”有“看看、看看瞧、试试看”等意义。在一定的句式中,“看”既可以表示肯定意义,也可以表示否定意义。这几个句子中的“看”均表示否定意义,“看”与“不”配合后,“不”不再表示否定意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17)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

(18)搞得不好,或许还能成功。

句中“弄得不巧”、“搞得不好”表示的意思是“弄得巧”、“搞得好”。因为其中的“弄”、“搞”也有“试试看”的意思,它们既可以表示肯定意义,也可以表示否定意义。上述句子中的“弄”和“搞”都表示否定意义,因此“不”表示非否定意义。

二、“不时”的否定意义与非否定意义

“时”用作时间副词,表示“经常”、“有时”、“偶尔”、“当时”等意义。[3]“时”与副词“不”组成状中短语“不时”,表示“不合时节”、“不及时”、“不按时”等,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1)阴使时循以省衰。(《韩非子·八经》)

(2)胥靡有免,死罪时活。(《韩非子·解老》)

(3)或时希出而暂为害,或常有而为灾。(《论衡·商虫》)

(4)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汉书·楼护传》)

(5)不时不食。(《论语·乡党》)

(6)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韩非子·说林下》)

(7)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

例(1)至(4)中的“时”分别表示“经常”、“有时”、“偶尔”、“当时”。例(5)至(7)中的“不时”分别表示“不合时节”、“不及时”、“不按时”。

在语言实践中,“不”的词义范围常随着“时”词义的变化而变化,由表示不含有任何成分,变为表示含有全部,即由表示否定意义变为表示非否定意义。因此“不时”出现了表示“随时”、“临时”等肯定意义的用法。[4]例如:

(8)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苏轼《后赤壁赋》)

(9)吾乡葛友匡为里中富翁,一生好食鳖,常买数十头养于瓮中,以备不时。(钱泳《履园丛话·祥异·食鳖食鼋》)

以上2例中“不时”表示“随时”或“临时”非否定意义。这标志着从宋代起,“不时”已向双音节合成词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不时”已由双音节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合成词,用作副词,修饰动词,表示“经常”、“随时”、“临时”等意思,或表示动作有间歇、时断时续地发生。[5]20例如:

(10)水库建成以前,这里不时停电。

(11)会场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12)杨世兴正呆在天井上面穿堂门边,照顾着上房两间大办公室不时的呼唤。(李劼人《天魔舞》第二十七章)

(13)法庭在预审中不时传唤证人。

例(10)中“不时”表示“经常”;例(11)中“不时”表示“时断时续”;例(12)表示“随时”或“临时”;例(13)表示“随时”。

从词语的共时变化看,“不时”的非否定意义可能是由“无时”转化而来的。“不”也可作“无”解,例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无时”可以说成“无时无刻”,“无时无刻”相当于“时时刻刻”,“无时”之所以表示“时时刻刻”,是因为“时”是一个多词性的多义词。杨伯峻先生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6]“无时”可以解释为“没有一定的时候”。“一定”有“确定”的意思。“没有确定的时候”,也可以以肯定的句式表达为“有不确定的时候”。于是“不时”进而转化为“时时”,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

三、“不成”的否定意义与非否定意义

从先秦到近代,“不成”一直是使用率很高的状中短语。例如:

(1)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左传·哀公五年》)

(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

(3)读书要有福,无福者读书不成。(严有禧《漱华随笔·沈文昭》)

(4)后主为文示陵,云他人所作。陵嗤之曰:“都不成辞句。”(《南史·徐摛传》)

(5)(沙三)虽有几个不成的字儿,意会得去也便是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6)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例(1)表示“未成年”。杜预注:“不成,未冠也。”例(2)表示“无所成就”;例(3)表示“不成功”;例(4)表示“不像”;例(5)表示“不像样”;例(6)表示“不可以”。

在现代汉语中,“不成”也经常用作状中短语。例如:

(7)快三更啦,他们想睡,也睡不成。(刘大白《红色的新年》)

(8)不成,那不成!不是这样抬法!(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

例(7)表示“不成功”;例(8)表示“不可以”或“不行”。

宋代以来,“不成”逐步向双音节副词发展,表示揣度或反问语气。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于句首,而且不带疑问语气词。例如:

(9)不成过腊都无雪,只隔明朝便是春。(方岳《立春前一日雪》)

(10)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陈允平《清平乐》)

(11)这件是人伦中大事,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倒教家中老父吃苦?(《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12)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纳兰性德《蝶恋花》)

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不成“反诘之辞,用于句首,犹难道”。[7]122“不成”也作“终不成”。例(9)是说“难道过了腊月都没有一点雪吗?”或“终不成过了腊月都没有一点雪吗?”例(10)是说“终不成要等到海棠都凋谢吗?”例(11)是说“难道我们在这里享受快乐,反倒让老父亲在家中受苦吗?”例(12)是说“终不成让我有负于春神吗?”

另一种与副词“难道”呼应,构成“难道……不成”。这种句式最初出现在元代作品里,明清两代作品中也有不少用例。例如:

(13)难道也哄得我不成?(施惠《幽闺记》第六出)

(14)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儒林外史》第一回)

(15)太太,你难道还指望我去会试不成?(《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不用“难道”,单在句末用“不成”表示反诘的问句也常见。例如:

(16)岂有此理!你一人就占我三个女儿不成?(《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17)不打他,打狗不成?(《金瓶梅词话》第七回)

现代汉语还一直沿用这种句式,有时也与副词“莫非”、“难道”呼应,构成“莫非……不成”、“难道……不成”等句式。[5]15例如:

(18)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后园,还怕它飞去不成?(京剧《猎虎记》第五场)

“不成”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用在动词的前面,也可以用在动词的后面。[7]122例如:

(19)不成就算了吗?

(20)就算了不成吗?

例(13)至(20)中的“不成”不表示否定意义,是由于用在疑问句中。“不成”也可以不用,句子的意思不变。例(13)至(18)中的“不成”还可以换用语气词“吗”,句子的意思不变。

四、“好不”的肯定式与否定式

“好不”本是状中短语。袁宾先生经过穷尽式调查后指出,“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8]36。有唐以来,使用“好不”的作品逐渐多起来。元代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元代以降,产生了肯定式用法。元代至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请看下面的例子:

(1)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敦煌变文集》卷三《燕子赋》)

(2)你这鸟男女,好不识人,欺负老爷独自一个。(《水浒传》第三十四回)

(3)又每日限定石小姐要做若干女工针指还他。倘手脚迟慢,便去捉鸡骂狗,口里好不干净。(《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4)邻居好不容易找到他,告诉他中举了。(《儒林外史》第三回)

(5)如今伴着一个秀才,是西川成都人,好不缠的火热!(乔吉《玉箫女两世姻缘》第一折)

(6)小夫人自思量: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7)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俺左良玉镇此名邦,好不壮哉!(孔尚任《桃花扇·哭主》)

《敦煌变文集》是唐代作品,例(1)是该书唯一使用“好不”的句子,也是这种格式的最早用例。“好不自知”意为很不自知、真不自知,表示否定意义,是否定式。例(2)至(4)分别为元、明、清时期作品的句子,其中的“好不”均表示否定意义;例(5)至(7)也为元、明、清时期作品的句子,其中的“好不”已由状中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合成词,“不”已失去否定意义。这三个句子中的“好不”都可以换用“好”表示肯定意义。

“‘好不’在最初是否定式的(好不=很不、真不),后来才发展为肯定式(好不=很,真)。”“这两种型式并用一段时期之后,否定式的用法逐渐消失。”[8]36在现代汉语中,“好不”作为副词只用于肯定式。但“好不容易”中“好不”仍然是状中短语,保留否定式用法,这是例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副词“好不”“修饰一些双音节形容词,表示程度深(带感叹语气):好不威风!好不漂亮!”“‘好不+形容词’和‘好+形容词’意思相同,都表示肯定,如‘好不威风’和‘好威风’都是‘很威风’的意思。”在“好不”中只有语素“好”表义,“不”字已虚化,失去了表义功能,只作为一个音节存在。“但‘好不容易’和‘好容易’不是表示‘很容易’,而是表示‘不容易’”。[9]例如:

(8)半夜三更,很大的狂风,起来去换票盖印,好不讨厌。(瞿秋白《赤俄之归途》三)

(9)星期天孩子们都回来了,家里好不热闹。

(10)今天好不容易碰上个晴天,满眼明晃晃的太阳光,特别干爽。(杨朔《三千里江山》)

例(8)中“好不讨厌”,即“好讨厌”,表示很讨厌的意思;例(9)中“好不热闹”,即“好热闹”,表示很热闹的意思。[5]74例(8)和(9)都是肯定式,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这么说,人人都能理解,而且感到很自然,这是因为该表达方式已经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了。只有例(10)表示“很不容易”的意思,是否定式。

“好不”的使用有下列三种情况:

(1)好(程度副词)+不(否定副词)+述宾短语。例如“好不识趣、好不知羞、好不讲理”等。在这类短语中,“好”的意思表示强调,相当于“很”、“真”、“不”表示明显的否定。“好不识趣”即很不识趣,“好不知羞”即很不知羞耻,“好不讲理”即真不讲道理。

(2)好不(程度副词)+表示褒扬或贬抑的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好不自豪、好不凉爽、好不糊涂、好不愚蠢”等。仔细分析,在这类短语中,“好不”已由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副词,其中只有“好”表示意义,“不”已虚化,没有词汇意义了。“好不”用在少数双音节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可以换用“好”。

(3)好不(程度副词)+述宾短语。例如“好不吓人”,这里的“好不”同第二种情况。“好不吓人”即“好吓人”,表示肯定吓人的意思。

否定式“好不”是“程度副词+否定副词”式的短语。肯定式“好不”可以看作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其中的“不”虚化,已没有否定作用。

综上所述,自先秦至现代,“不”由名词假借为副词后,否定意义与非否定意义用法一直并存。宋元以来,“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在现代汉语中“不”的非否定意义用例已明显减少,仅在少数特定的句式和“不时”、“不成”、“好不”等双音节合成词中有所保留。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6.

[3]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19-221.

[4]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8.

[5]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7]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9]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518.

猜你喜欢

音节现代汉语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拼拼 读读 写写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快乐拼音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