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闽江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2-01-07郭培才乐上泓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建毕业生院校

郭培才, 乐上泓

(闽江学院旅游系,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渠道。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行业竞争的加剧,急需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引入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对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不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从原来发展到有一定基础的专科院校或实力相当的院校组成本科院校,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有开设旅游专业,而且人才培养定位都为直接服务于旅游产业[1]。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实际情况中存在着市场需求旺盛和旅游专业“有业不就”、“远离本行”、“高流失率”等矛盾现状,前景堪忧。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现状对于合理引导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闽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三届的本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通过跟踪调查2009届、2010届和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存在着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存在着专业学生就业不“专业”、专业就业时间持续不长,“有业不就”、“远离本行”、“高流失率”等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总结出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四维三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合理的引导旅游专业学生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旅游教育的有效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高就业率下的就业现状

(一)市场需求催生高就业率

市场的需求带来的是行业人才的就业旺景,官方统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成绩赫然:如表1统计结果所示,新建本科院校闽江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的两年就业率均在96%以上,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更是大大超过了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形势喜人,几乎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景象。

表1 闽江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2009年、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二)专业学生就业不“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从事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然而,许多旅游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不愿意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造成了高就业率下,未在本专业方向就业的现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就业不“专业”。根据调查,2010届有55%的学生在就业意向上准备从事旅游行业。

但从对真正参加工作后的毕业生调查后发现 (表2),30.6%的旅游专业学生从事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旅游本专科学生选择旅游饭店与旅行社等专业行业的越来越少。144名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的无关的工作,占总数的63.3%。14名同学选择了继续升本或考研占总数的6.1%。

表2 闽江学院旅游系2010 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统计表(截至2010 年11 月1 日)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旅游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表现出就业“不专业”的特点。

(三)专业方向就业持续时间不长

笔者于2010年9月11日-2010年11月1日,通过网上聊天、毕业生访谈等形式,对已经毕业的旅游系2010届228名毕业生后续的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综合原因的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呈现出跳槽率较高的特征,许多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了3个月左右,受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身体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产生了离开旅游行业的想法,一年之后,跳槽从事其他行业或者出来自己创业的人有过半数,呈现出专业方向持续时间不长的现象。

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存在分析

一方面是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在高就业率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闲置。对于出现这种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探究其原因,笔者将其概括为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四维三象”成因模型(图 1)。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四维三象”成因模型

(一)影响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四维”成因

1.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维”

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实施扩大招生制度,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多,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竞争矛盾。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旅游社会环境发展的大背景下催生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特性[2]。由于受到社会地位、行业待遇、岗位收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2.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市场维”

旅游行业门槛低,可替代性较强。一般而言,旅游职业技能易于掌握,旅游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基础服务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只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获得。部分旅游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聘用成本较高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饭店业的通行规则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在国外,饭店经理和经理一类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工作经历,强调的是服务质量。我国饭店的一线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这就大大局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也使得旅游行业对于高素质、高学历旅游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难以留住人才[3]。

3.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学校维”

非市场化的旅游高等教育影响就业质量。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管理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盲目的扩招学生,与行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大量存在,也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培养出较多具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行业经验的人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使就业市场与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产生较大的偏差,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状态。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学科体系尚未成熟。旅游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单薄,专业设置狭隘。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高等院校往往忽视了旅游业发展的发展现状、旅游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缺乏学科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对旅游知识、专业技能、理论原理掌握不够,根本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市场需求。[4]

4.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家庭维”

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家长的期望都是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有一份光鲜的工作,较高的薪水,良好的工作环境,当一个“白领”。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要从酒店服务员、导游、甚至会展基层志愿者开始做起,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所在家庭难以接受。许多拥有就业社会资本的家庭另觅他径,放弃从事旅游行业。

(二)旅游专业就业现状的“三象”成因

1.缺乏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象”混乱

一是对旅游专业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2010年9月-11月,对闽江学院旅游系728名在校旅游管理专业非毕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7%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专业,9%是因为旅游业前景好,调剂录取的37%,由父母或老师决定的占2%,另外有25%的同学选择其他因素,包括旅游很好玩,自己喜欢旅游等因素。许多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二是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目标。在调查中,只有48名学生明确表示将从事导游工作,占被调查者的7%,选择“旅游业管理人员”的有41%,选择从事饭店接待工作的占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没有想法。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盲目的考各种证书花费大量的时间,缺乏有意识的去搭建自己的就业关系网络,甚至是正常的学习时间去考各种所谓的职业证书,对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2.就业倾向导致就业“心理象”存在偏差

由于社会导向作用,致使很多学生的工作意向更倾向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的“求稳”、“求高”心理。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入职门槛较低,初始的薪酬待遇较低,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及就业后较长时期的工作中攀比、嫉妒心理问题倾向严重。容易将自己同其它地域、其它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比较,即使某单位及岗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薪酬待遇条件稍有逊色,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

3.盲目学习且缺少必要积累,学生综合“素质象”不理想

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加之心态调试不恰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训实战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以“玩”的心态对待职业,难以培养出良好的综合素质。旅游服务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能从事一些基层基础性的体力活动,一些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反映众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不愿从事一线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对策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只有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政府给力、企业推进、学校跟进、个人务实,四个方面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

(一)政府给力

实行政府主导,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快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传统产业。要全面可持续化发展区域旅游产业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参与和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旅游产业欠发达地区,将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措施的优先位置,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支持,逐渐缩短区域之间的差距,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二)企业推进

企业应该推行人本管理,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本管理”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旅游企业应摆正态度,树立“员工第一”的人本思想,即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毕业生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理想”工作,而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事业。健全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方式,使旅游企业具备一种终身就业能力,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中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让毕业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企业的发展,建立企业文化,培养归属感与成就感,创造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流失率。

(三)学校跟进

1.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借鉴国外高等旅游教育的具体做法:采取各利益相关这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优质高效的旅游人才。促进旅游人才的职业化运作,培养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或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旅游业综合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关系网络

新建本科院校要把就业教育、毕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5]。学校通过校友资源,通过成立校友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关系网络,实现更好的高位对接,帮助毕业生有效就业。

(四)个人务实

慎重选择自己的专业,积极融入旅游行业发展。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应认真考虑,不能凭一时喜好而意气用事,更不能把旅游工作认作“吃喝玩乐”的行业。培养兴趣爱好,在学习中,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扎实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以服务为核心,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旅游本科生摈弃自身的浮躁心态,积极地适应行业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旅游行业规则。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个人在高校有意识的积累关系网络资源,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网络基础。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随着国家不断给力旅游业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育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本文总结出旅游专业学生“有业不就”的四维三象成因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给力、企业推进、学校跟进、个人务实的解决措施,以期合理的引导旅游专业学生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旅游教育的有效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培养理念,灵活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引导毕业生端正心态,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结合,通过建立有效的就业关系网络,使旅游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走上良性互动的成长之路。

[1]吴金林,李丹.论行业发展需求与旅游管理学科建设 [J].闽江学院学报,2010,(1):108-110.

[2]李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54-55.

[3]陈丽华,邹先锋.旅游管理砖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6):24-25.

[4]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5]王东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探讨 [J].怀化学院学报,2007,(11):25-26.

猜你喜欢

新建毕业生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