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义扩展的内在机制及认知思维培养

2012-01-07鲁俊丰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多义词义项相似性

鲁俊丰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一、引言

词义扩展体现了语言能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的特点。认知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的研究应该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1](P214),认为词义本身没有自主的内在结构,而是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息息相关的,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对语义的构建的积极作用。多义词的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常被忽略的环节。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新词汇的学习上,注重单一语境下一词一义的讲解。即便是在讲解多义词的过程中,将各义项彼此独立,忽视了不同义项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文以相似性和邻近性为出发点,来研究词义扩展的两种典型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并对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培养多义词的认知思维进行研究。

二、词义扩展的内在机制与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对概念形成的作用和意义,即概念是经过人的思维加工而成的。词义扩展是一个过程,通常是借助“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2](P36)。其中,范畴化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是概念得以形成的前提。语义的生成机制,或者说语义的延伸和扩展,是认知主体借助一定的认知手段,如隐喻(metaphor)和转喻 (metonymy)这两种最为典型的语义生成机制,是彼此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思维认知模式。

1.隐喻机制

隐喻 (metaphor)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一种新意义的创造过程。隐喻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映射,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similarity),实现事物概念从“源域” (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的投射。换言之,隐喻是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用已有的事物或概念来认知未知的事物或概念,且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据统计,语言中约有70%的词义源于隐喻。

语义原型与新概念的相似性是词义扩展的隐喻机制。所谓相似性,就是指两个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3](P241)。通常,隐喻的相似性分为两种: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4](P7),[5](P13-14),[6](P63-67)。前者是人通过切身感觉,如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捕捉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形、色、味、声等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后者则是人通过抽象思维概括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无论何种相似性,都是认知主体对事物的突显特征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即任何隐喻的相似性都是认知相似性 (cognitive similarity)。

比如,英语名词“heart”原义为“心、心脏”(the organ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chest that pumps the blood around the body),也常用来指代“心形物”或纸牌游戏中的“红桃牌”。“leg”原义为“腿”(one of the long parts that connect the feet to the rest of the body),也常用来表示“裤腿”、“桌椅腿”。通过捕捉事物“形状”的物理相似性建构隐喻,使词义由原型义向衍生义扩展,是非常普遍的。

再如,“cancer”原义为“癌、癌症”(a serious disease in which cells grow quickly),具有分裂快、易扩散最终危及人的生命的特点,也常用来指代“ (迅速蔓延的)邪恶、(社会)毒瘤”,因为两者都有着“危害”、“蔓延”等相似的关联。

英语名词“position”具有以下三个常用义项:①位置、方位、地点 (the place where sb/sth is located);②处境、地位、状况 (the situation that sb is in);③立场、态度、观点 (an opinion or attitude towards a particular subject)。在这三个义项中,语义原型①与其他两个衍生义项②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a)Could you find the position of the post office from the map?(你能从地图上找到邮局的方位吗)

(b)The company is now in a difficult position.(如今公司正陷入困境)

(c)Please hold your position.(请坚持你的立场)

不难发现,义项②③都是在语义原型①的基础上衍生而成。源域“位置、方位、地点”是事物相似性的一方载体,认知主体可以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认识,如a difficult position(处境,即所处的“境地”)以及hold your position(立场,即处在某个“立足点”看待事物),与源域建立关联。值得一提的是,position的原型义和两个衍生义是在心理相似性的基础上而构建的隐喻,即认知主体用具体的经验“位置、方位”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处境”和“立场”,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思维推理和类比,最终实现词义的扩展。

2.转喻机制

隐喻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构建的,相比之下,转喻(metonymy)则体现了两个不同实体之间概念的“邻近”关系(contiguity),并且这种邻近关系“遵循着一定的与人们的认知方式有关的规律”[7](P411-417)。换言之,事物彼此之间如果存在概念上的相邻,会在事物的某一方面“突显”,认知主体会选择并利用一种事物最易被感知、被记识的特征向另一事物提供心理可及,即用一种事物的突显特征去代替另一种事物的部分或整体。本体和喻体随之建立关联,转喻应运而生,它体现了语言结构、人的认知以及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模式。

作为一种概念现象,邻近性的界定完全取决于认知主体对事物突显属性的心理认知。人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向其他语义域逐渐发展的[8](P287-288)。因此,转喻性思维为语义的扩展和衍生提供了可能,语义原型和新概念的邻近性是词义扩展的转喻机制。在语言上经常表现为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并用词语指称与其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事物整体或局部,如:

(d)She refused the crown.(她拒绝接受王位)

(e)After his wife died,John really hit the bottle. (妻子死后,约翰就酗酒了)

(f)All hands on the deck!(全体船员到甲板上集合)

(g)We have the best scientific brains in the country workingon this.(我们有国内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不难发现,上述各例中当“crown”、“bottle”、“hands”和“brains”单独被使用时,并没有诸如“王位”、“酗酒”、“船员”和“人才”的语义;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认知主体利用事物的突显特征,捕捉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邻近性,进而通过转喻机制丰富了词义本身。比如 (d)中crown原指“王冠”,是帝王戴在头上突显君主身份的象征,戴了王冠的人必定是占据王位之人,这种邻近关系能够满足用具体事物“王冠”来指代抽象概念“王位”(the position or power of a king or queen)的语义衍生;(e)中bottle原指用来装液体的“瓶子”,这里用“装酒的瓶子”来指代“喝酒”(drinking)符合转喻认知的心理可及;同样,(f)和 (g)中hands和brain本都是人体很重要的部位,其语义原型分别为“手”和“大脑”,在具体语境下用部分代替整体指代“人”(person),原型义在认知域中得到扩展,形成了语义的延伸。

转喻机制对词义扩展的作用还体现在词性的转换上。词性的转换能使该词具有新的作用和意义,这种转换不是任意的,其认知机制依旧是转喻,即具有语法后果的转喻(grammatical metonymy)。在这种情况下,词性转化后的词义与原词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转喻机制作用下的词性转换集中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如:

(h)He nailed the sign on the tree.(他把标志牌钉在树上)

(i)Thread a cotton through a needle.(用棉线纫针)

(j)The thief was whipped by the villagers.(村民鞭打小偷)

(k)A chain of volcanoes girdles the Pacific.(环绕太平洋的是一连串的火山)

上述各例中,原本为名词的“nail” (钉子)、“thread”(线)、“whip” (鞭子)、“girdle” (环绕物) 都被用作动词使用,使其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了“钉起来”、“穿(纫)针”、“鞭打”、“环绕”等新的意义,且这些新的语义都是围绕原词的中心义项扩展而生的,两者存在一定的邻近关系。可见,词性转化后的语义扩展是转喻思维的结果。

三、多义词的认知思维培养

多义词的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常被忽略的环节。词汇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新词汇的学习上,强调词义的横向认知,片面地追求词汇量的扩充。即便是在讲解多义词的过程中,将各义项彼此独立,忽视了不同义项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延伸。严格来讲,词汇量的考察不应该只注重一名英语学习者所记识的词汇数量,还应包括其所掌握词义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培养多义词的认知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义的内在联系,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牢固掌握词汇的语义原型

多义词的词义范畴特征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core meaning),使得不同的义项附属在同一个词上,其各个不同的义项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语义范畴[9](P105)。原型决定范畴,一个词的语义原型 (中心义项)往往对该词的其他义项起着统领作用。人的大脑无须机械地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可以在熟知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和推理机制来认知其衍生义,从而达到理解更多信息的目的。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基本词汇与能够理解的文字内容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词汇数目 (words) 理解文字内容 (%)1 000 约81%2 000 约89%3 000 约93%4 000 约95%5 000 约97%

由此可见,在掌握词汇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如果能熟知词汇的基本含义并进行有效的推理,仍然能保证较高的理解准确度。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理解并掌握范畴中最基本的词义或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义,从而为新语义的认知奠定基础。当然,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少词的原型义已经逐渐弱化甚至消失,这时候就需要遵循人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对语义原型进行重新界定以确立该词义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核心范畴。

2.善于捕捉义项间的“相似性”和“邻近性”

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的引申机制中联系语义原型和其衍生义项的纽带,是两种典型的认知思维。在讲解一个新词义时,教师应联系该词的语义原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和能力,使其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寻找新词义和原义之间的相似性或邻近性,帮助其加深对新词义的理解和巩固。比如,讲解形容词“s of t”作“心软、不够严厉”解释时,要让学生结合其原型义“软的、柔的”来推知新义,由物体“质地柔软”到形容人“心慈手软”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再如,讲解动词“punctuate”取义为“打断”时,要提醒学生联系其语义原型“给…加标点”。标点的作用是点断,表示话语的停顿,这与“打断”是一种功能的邻近,是转喻思维的体现。

3.依赖语境来理解多义词

词义的表达和理解,往往受到上下文、时空、交际目的、文化等多种语境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多义词而言,只有通过具体的语境去推理和判断,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词汇的确切含义。相反,如果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去学习词汇,很可能会造成曲解。以英语动词“hide”为例,其中心义项为“藏”,但不同的语境中决定了其不同的表义。比如,“hide a letter in the drawer”表示“把信藏在抽屉里”;“hide his face in his hands”表示“用手捂住脸”;而“hide the truth about her past”则指“隐瞒她的过去”。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将词汇置于特定的语境中,仔细推敲、理解并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四、结语

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词义扩展,能使我们了解其内在的生成机制[10]。多义词的各个不同的义项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范畴;其中心义项,即语义原型可以通过特定的语义生成机制向范畴的边缘辐射,从而构建新的语义。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体现,反映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邻近性”,在词义扩展和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和能力,在牢固掌握基本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准确理解并使用多义词。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Ortony,A.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Chesterman,A.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5]刘雪春.论比喻的相似性 [J].修辞学习,2001,(6):13-14.

[6]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基础 [J].河北大学学报,2003,(3):63-67.

[7]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411-417.

[8]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10]戴禄华.一词多义的生成机制与认知分析 [J].怀化学院学报,2008,(9):97-99.

猜你喜欢

多义词义项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多义词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Enhanced Precision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