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
2012-01-04周志燕冯英华
周志燕,冯英华
(淮南联合大学 基础部,安徽 淮南 232038)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
周志燕,冯英华
(淮南联合大学 基础部,安徽 淮南 232038)
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结论: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是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职高专;数学素质;数学文化公选课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连续增多,各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的学习”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之同时,该类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需要高等数学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众多院校在大力开展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视高等数学课程如鸡肋,大幅缩减高等数学课程课时。不容否认,高等数学课程原有的结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加上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生源数学基础偏差、师生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类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水平,高等数学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而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数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不仅包含数学科学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素质、数学思维与能力素质,也包含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其它文化素质。数学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养数学素质是高等职业数学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数学教育只有顺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加快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才能真正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受南开大学成功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启发,我校数学教研室2009年申报了校级教研重点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文化系列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是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将注重科技素质的数学教育与注重文化素质的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所能够实现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开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的数学文化公选课,既可以在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重要价值,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也可以在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接受继续教育拓宽学习通道的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 ,继而对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形成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三方受益”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的情况
本项目研究方法主要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调研过程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数学教研室不定期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开设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教学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以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为目的,渗透审美、心理与其它人文教育”,并由此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学讲义。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操作模式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践阶段
我校于2009-2010-1学期开始进行了数学文化系列公选课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首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概率论》,全校涉及5个系(共8个系)13个专业20个班级的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在2009-2010-2学期我们又分别开设了课程《多元微积分与数学模型》及《生活中的概率》,全校8个系各个专业均有学生踊跃选修,人数爆满(每科限报100人)。 2010-2011-1学期及2010-2011-2学期我们继续进行了该系列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分别开设了 《拍案惊奇之思维与逻辑》、《多元微积分与数学模型》、《生活中的概率》及《数学的源与流》等课程,我们在公选课教学中合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使用的方法,积极研制符合课程要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公选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公选课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课程选修学生人数以及学生的评教问卷调查表中都可以看出,该系列公选课已成为我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部分课程甚至出现了落选学生纷纷旁听的现象。
3、研究总结阶段
在两年多的公选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师生交流、座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充分了解师生在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对开设课程的各种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访谈素材,归纳梳理出一些关键问题,制成学生评教问卷调查表发放到授课班级,并对随机得到的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及时了解本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以期做出合理的项目评价。
例如,在我们的学生评教问卷调查表中有几道题目及统计数据如下列表示:
表1 对课程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调查(百分比统计法)
表2 对我校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必要性调查(百分比统计法)
表3 对课程《多元微积分与数学模型》的满意度调查(得分率统计法)
另外,在对课程《生活中的概率》的学生评教问卷调查表中有学生这样评价:
“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的同时,丰富个人的知识库。”
“经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更加领悟到数学的魅力,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结两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项目总体完成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我校率先探索和实践开设数学文化系列公选课,不仅使我校公共选修课科目由过去单纯的人文、社科类,拓宽到了更加广泛的领域,也填补了我校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空白,将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落在了实处,构建了多元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框架。现在,我校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文化系列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初步建立了一支潜心数学文化公选课教学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讲教师由一位副教授和三位硕士研究生讲师担任),编写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讲义,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公选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事实上,本项目的开展不仅对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校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项目的开展为我校真正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 “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性和实质性的佐证。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通过2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在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时偏少与内容较多之间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数学文化公选课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保持相对的完整性;二是人数杂多与因材施教之间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公选课选修学生的年级、专业、数学基础和学习期望各不相同,给授课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定位较低与目标较高之间的问题,公共选修课由于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次要地位,加上学分很少,许多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这给实现预期的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增添了较大的难度,同时也对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地贴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数学素质教育之间找准契合点,更好地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教学成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当然还需要进行更加认真地反思与探索。
1.通过继续教学实践的方式,追踪本项目各成果的实践情况,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探索提高数学文化公选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中包括如何科学地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更为合理地进行数学文化公选课的考核评价等;
2.我们也将尽量争取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教改成果,在相互交流中开拓思路,以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探索和实践,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3.与此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性和实质性的依据。
毋庸置疑,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体现,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充分认识数学文化公选课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数学文化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以及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知名度和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顾沛,戴瑛.人文学科类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
[2]周志燕,张千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必要性解析[J].科技信息,2011,(4)
[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G648.2
A
1009-9530(2012)02-00109-03
2011-12-13
淮南联合大学教研重点项目(JZD0925)
周志燕(1965-),女,安徽无为人,淮南联合大学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