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

2012-01-04汪竹青龚仁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正常化心律右室

汪竹青,龚仁泰

(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安徽芜湖 241000;2.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功能科,安徽合肥 230011)

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

汪竹青1,龚仁泰2

(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安徽芜湖 241000;2.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功能科,安徽合肥 230011)

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阻滞时,房室阻滞平面低下(通常阻滞平面在希氏束水平或双侧束支以及三分支水平)[1],心室逸搏起源发生在房室阻滞平面以下,往往逸搏频率缓慢,逸搏QRS波增宽,称为低位心室逸搏心律。

低位心室逸搏心律通常只有一个,但有时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形成心室竞争心律。如果左右束支区域各有一个逸搏灶,各自按其心室固有频率发放冲动,分别竞争地控制心室激动,则形成了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的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double 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DVER)。本文只讨论这个类型的DVER。

在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中,往往合并房室结病变(即双结病)。此类病例的心室逸搏点位置亦可低下,亦有可能发生DVER心电现象。

1 心电图表现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图形中,心房律多为窦性心律,亦可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静止。

室性逸搏的QRS波有两种形态:源自右束支区域的多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CLBBB型),源自左束支区域的多为完全性右支阻滞型(CRBBB型),QRS时限皆等于或者大于0.12 s,各自有固有逸搏频率,节律相对匀齐,频率大多在30~40次/min[2]。此两个节律点呈竞争状态,常交替地控制心室,有时呈“钩拢”现象(两者同时或几乎同时发出激动,则形成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由于室性逸搏点属于“低位”节律点,逸搏功能不稳定,一旦发生传出阻滞,尤其双节律同时发生传出阻滞,则造成心室停搏,从而发生急性心脑缺血综合征(图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或全传导系统病变,心房和房室交接区逸搏功能低下或丧失,心室逸搏点常处于希氏束水平以下,即可发生上述低位的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

2 典型心电图选读

图1 例1心电图

例1,患者,男,86岁。近10天晕厥发作3次。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入院后安装VVI心脏起搏器。图1示V1导联,可见窦性P波,律齐,频率为120次/min,为窦速[3]。QRS波形态多变,R1、R5、R6为CRBBB型,R3为CLBBB型,R2、R4、R7为“正常化”或“趋向正常化”的QRS波。称QRS的手风琴效应。R-R相对匀齐,变动在1.12~1.36 s,R6~R7周期长于R5~R6。心室率约48次/min。P波与QRS波呈阻滞性分离状态。该图为窦速伴三度房室阻滞。据QRS波形态多变可推测,在三度房室阻滞的前提下,左、右室内各有一个逸搏灶,两个逸搏灶频率接近,左室内逸搏灶频率略快于右室内逸搏灶频率,且逐渐靠近并同步,也即钩拢现象。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阻滞,心室双灶性(左、右室各一)等频性竞争性逸搏心律,左右室同步逸搏形成室-室室性融合波(VF),QRS波手风琴效应。

图2 例2心电图

例2,患者,男,79岁。因反复发生晕厥就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图2[4]示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则出现,心房率为88次/min。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QRS波呈4种形态:①V1-b的R1、R3、R4、R7及V1-a的R6、R7呈CRBBB型,为起源于左束支的室性逸搏;②V1-a的R1~R4呈CLBBB型,为起源于右束支的室性逸搏;③V1-b的R6及V1-a的R4,其QRS波形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④V1-b的R2、R5、R8及V1-a的R5呈R型,偶联间期一致,为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阻滞,双源性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频发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

图3 例3心电图

例3,临床资料缺。图3三条为V1导联连续记录。可见窦性P波,频率约60~75次/min,为室相性窦律不齐。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QRS波形态多样,呈宽窄、振幅不等的CRBBB型及CLBBB型。可推测左右束支区各有一个室性逸搏点。V1-b的R1及V1-c的R1均为“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诊断: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三度房室阻滞,双重室性逸搏心律,可见室-室室性融合波。

例4,患者,女,70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房颤。近一个月来晕厥3次。图4示各导联均无窦性P波,代之以f波[5]。QRS波形态多样,主要是CRBBB型、CLBBB型或“趋向正常化”的QRS波如V1-a的R4、R5、R6。部分R-R间期基本规则,为1.28~1.52 s。V1-b的R2为f波下传夺获心室,V1-b的R6可能为f波下传夺获心室,也可能为源于右室的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诊断:房颤伴高度房室阻滞,竞争性双重室性逸搏心律,源于右室的室性前期收缩可能。

例5,患者,女性,53岁。临床诊断为心肌病,三度房室阻滞。图5为动态心电图CM1通道夜间连续记录[6]。未发生阿-斯综合征。可见P波,当长时间心室停搏时,P波频率递增。P波与QRS波无关。QRS波形态多样,主要呈CRBBB型和CLBBB型。R1-R2与R2-R3间期相等为1.72 s;R4-R5为 3.60 s,是R1-R2的2倍;R3-R4为16.08 s,是R1-R2的9倍。心电图诊断: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三度房室阻滞,双重室性逸搏心律伴右室源性传出阻滞。

图4 例4心电图

图5 例5心电图

3 临床意义

本文的心律失常极具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三度或高度房室阻滞导致的低位室性逸搏心律,尤其是DVER(左右束支区域各有一个逸搏点而形成的心室竞争心律)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值得临床重视。病窦、双结病变以及全传导系统病变往往会引发DVER。这亦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肯定预后不良[7]。应在积极全面的内科治疗的前提下,尽早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起码选用DDD起搏器,还可以考虑选用心脏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1]`Schamroth L.Ventriculophasic atrial extrasystol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J].Am J Cardiol. 1968,21(4):593-596.

[2]Scherlag BJ,Lazzara R,Helfant RH.Differentiation of“A-V junctional rhythms.”[J]Circulation,1973,48(2): 304-312.

[3]龚仁泰,方炳森,齐治平,等.心电图专题解读[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1.

[4]吴祥,何方田,龚仁泰,等.心律失常梯形图解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61.

[5]韩卫星,齐治平,郑林林,等.心电图双重心律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6]张建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长R-R间歇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1996,4(2):119.

[7]Ohkawa S,Sugiura M,Itoh Y,et al.Electro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correlations in chronic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J].Circulation,1981,64(2):215-231.

R540.41

A

1008-0740(2012)02-0127-03

猜你喜欢

正常化心律右室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
用“正常化”战术攻克心灵堡垒
中日国交正常化の先駆者
战后改造与国家态度:德国的“正常化”之路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
吉米·卡特与埃以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