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心理护理观察

2012-01-03张祥周杨唐苗苗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角型眼压青光眼

张祥 周杨 唐苗苗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视神经功能,主要与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的眼病。若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带来视力损害,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缺损、缩小。所以病理性高眼压导致视神经损害,以及视野缺损者应称为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因房角关闭,眼压急剧升高导致的眼组织损伤并出现相应症状的急性眼病,常在情绪激动或劳累过度等情况下而诱发。病人的视觉改变可能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担心自己因视力受损或丧失而失去自理能力、工作和生活能力,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和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帮助病人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还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发展。通过对我科9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对青光眼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促进眼压下降、术后的康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6例,其中男 69例,女1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6岁。入院时视力无光感2例,光感6例,手动9例,指数7例,小于0.1者49例,0.1至0.5之间者81例,大于0.5为32例。眼压28 mmHg至68 mmHg,平均47mmHg。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2例,对照组94例,2组眼压、性别、视力及年龄等具有可比性(P>0.05)。

参照《实用眼科诊断》2005版[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①突然头眼剧痛(几小时引起大发作)。②眼压突然升高达40~60mmHg以上。③前房浅,前房角关闭。④角膜水肿。⑤瞳孔稍扩大。⑥晶状体青光眼斑。⑦有时前房水轻度混浊。凡具有前面3项条件者即可诊断闭角型青光眼;后3项条件只是加强诊断而已。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受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4h内、手术前1d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评定1次,测评时让患者仔细阅读问卷上的指导语,限制30min内完成。SAS标准评分大于50分表示有焦虑障碍。入院后每2h测眼压1次,观察眼压降至正常时间并记录。从就诊入院到出院,观察2组心理状态、眼压降至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眼压平均值,进行对照比较。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规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术前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术前按常规准备术眼。试验组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心理测评,并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护理: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病痛的折磨,患者往往睡眠很差,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有利于患者安心静养。安全、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能有助于患者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故病房必须保持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医护人员在术前向其介绍住院环境设施及主管医生、护士,以消除患者陌生感,为身心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2,3]。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与患者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理解。没有良好的护患关系,会从根本上影响心理护理的进行。患者因病痛的折磨,入院后情感脆弱易激动,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与安慰。护士要以亲切温和的态度,礼貌的语言,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认真听取倾诉,了解发病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勤巡视、勤问候,关注患者痛苦,建立信任、亲切感,为护患交流沟通打好基础[4]。③情绪干预。向患者讲解情绪与眼压及发病的关系,不良的情绪是诱发眼压升高的主要因素,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焦虑,宣泄不良情绪,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告知患者闭角型青光眼既是身心疾病,也是终身疾病,即使手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眼压及眼底的变化。不良的情绪对眼压影响很大,一定要保持稳定的心态,遇事达观,勿急、勿躁、勿生气,以防眼压升高损害视力[5]。④认知干预。患者因对发病及手术认知不清而紧张焦虑,对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原因及诱因,药物及手术治疗目的、方法及效果,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请同病室手术效果好的患者献身说教,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消除恐惧,增强信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需要,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用药指导、检查前后指导及手术前后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保健的能力。⑤行为干预。在治疗护理中与患者进行亲切沟通,交谈有趣的事,或采用音乐疗法,以分散其注意力,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及放松,以缓解紧张恐惧心理。利用家属、亲朋好友的关心、陪伴及探视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家属的态度和行为是治疗好患者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做好家属的教育工作,多给患者以关爱、心理安慰与支持,使其产生乐观自信的心态。⑥饮食干预。鼓励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喝浓茶、咖啡,少饮水,少食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⑦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促进病友之间的良性交往:请已康复的患者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及体验,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促进亲属、亲友、邻里及同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感受人间友情、爱心和温暖,增加生活的信心。⑧特殊心理护理。对于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应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如支持疗法、暗示疗法、松弛疗法等。如目前心理护理最常用的精神支持疗法包括运用治疗性语言鼓励、安慰、解释、指导、启发、支持和保证等方面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情绪、矫正不良行为。通过心理一生理交互作用,调节内脏生理功能,预防心身疾病,促进疾病康复。

1.2.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入院时、手术前S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手术前SAS评分比较

2.2两组住院期间平均眼压值比较

治疗组平均眼压值为(35±3)mmHg,对照组为(38±4)mmH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736,P<0.05)。

2.3两组眼压下降情况比较

治疗组眼压下降至正常时间为(12±2)h,对照组(24±4)h,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38,P<0.05)。

2.4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4±4)d,对照组为(18±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736,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心理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着重要作用[7]。因此,心理护理-心理行为干预对疾病的预后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心理护理是心理护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医护工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各种技巧和途径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以下作用: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接受患者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做斗争。心理护理-心理行为干预旨在对心身病症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心身医学实践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配合应贯穿其始终。若能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可望大大缩短疗程。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特别是心身疾病,与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患者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患者的恶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在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顺应患者的个性,稳定其情绪,减少应激,进而重新塑造患者的个性,从根本上预防疾病。

②心理护理的个性化。作为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人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不同,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患者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其对疾病及治疗态度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气质性格的患者,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反应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现又各不一样;另外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待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较大差异。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后,对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

③重视患者家属和亲友对患者的心理作用。患者住院后,离开了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了工作,放弃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进入陌生的病房,遇见的都是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心理反应。过度的心理反应可破坏心理平衡,加重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情况,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情况,可有的放矢地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青光眼的发病,除了患者具有眼解剖结构变异,如眼轴短、前房浅、房角狭窄等先天因素外,多在精神紧张、焦虑、生气、悲伤、恐惧等情绪的刺激下,使血管、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房角关闭,房水回流受阻,眼压升高而发病,发病后又因疼痛、视物不清、恐惧手术、担心失明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两者互为因果,影响眼压及治疗效果。本病属于眼科心身疾病[2,8],也为终身疾病,调整好患者的心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心理行为干预及认知教育,以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典型的病例加以引导,使患者从盲目无知到正确认知疾病;以疾病与不良情绪的因果关系教育,使患者认知到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减轻或消除焦虑、恐惧情绪的方法,以应对情绪失控,缓解心理压力;针对不同的患者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心理指导,使患者从焦虑恐惧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配合。结果显示,对青光眼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消除或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促进眼压下降,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对本病治疗与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1] 施殿雄.实用眼科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89.

[2] 杜明艳,刘福源.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29 331.

[3] 孙兴怀,阎曼妮,文雯.注重青光眼是一种心身疾病的诊治研究 [J].眼科,2010,19(1):810.

[4] 姜颖,杜红芳.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2938 2939.

[5] 罗运莲.音乐疗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J].护理管理杂志,2005,5(9):44 45.

[6] 汤丽雯.利用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情绪[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8):762.

[7]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37-138.

[8] 石寿森,雷宁玉,张风进,等.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情绪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96-398.

猜你喜欢

角型眼压青光眼
青光眼问答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价值研究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