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上睑肌排刺法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观察

2012-01-03林柳燕郝小波彭崇信田歌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攒竹睑下垂风池

林柳燕 郝小波 彭崇信 田歌

上睑下垂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当患者睁眼时,患侧上眼睑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使患眼视物障碍[1]。真性上睑下垂按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后者又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外伤性、机械性和老年性[2]。属于中医范畴的“睢目”、“睑垂缓”、“睑废”。笔者从2006年至2011年采取眼睑提上睑肌排刺法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40例,来自2006年至2011年我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排除先天性上睑下垂及颅内、眶内占位引起的上睑下垂患者,但占位病变术后出现的上睑下垂患者纳入本观察病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43岁;发病最短2天,最长3年;双眼睑下垂者10例,单眼上睑下垂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对照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1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上睑下垂的诊断标准。①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上睑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mm,甚至遮盖瞳孔、影响视觉。紧压眉弓部上睑抬举困难。②患者视物时呈仰头、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等特殊姿势。单眼上睑下垂,可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如目偏视等。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眼睑提上睑肌排刺,配合常规取穴风池、百会、攒竹、丝竹空、鱼腰、太阳、合谷、足三里等穴。排刺采用25mm毫针,针刺呈水平方向,间距0.3cm,沿着上睑上缘3~4mm处行排刺,排3~5针,因眼睑血管丰富,施针时应手法轻快,尽量避开上下眼睑血管弓,以免引起皮下血肿,行平补平泻,不作提插捻转等手法。风池穴横刺25~30mm,针尖向对侧风池针刺;攒竹向内下鼻根部针刺,眼部头部针感要求达到酸胀为宜;合谷、风池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

2.2对照组

口服甲钴胺片、胞磷胆碱钠片每次一片,每天三次,均为10天1疗程,治疗3个疗程。

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规范降血糖用药,重症肌无力者常规用溴化吡啶斯的明联合泼尼松片治疗。

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上睑下垂消除,双侧者向前平视睑缘遮盖黑睛上缘不超过2mm;单侧者与健眼眼睑位置基本对称。好转:上睑下垂程度改善。未愈:上睑下垂程度无改善。观察治疗前后平视时眼睑睑裂高度、提上睑肌肌力,分别以毫米为单位记录结果。

4 结果

(1)两组上睑下垂患者治疗前后睑裂高度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睑裂高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睑裂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加更多(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睑裂改善均有效,而治疗组效果更明显。

(2)两组上睑下垂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因外伤碰中右眉弓致右眼上睑下垂5天来诊。查体:左眼眉弓软组织轻度瘀紫,平视时睑裂高度右眼2mm,左眼8mm,提上睑肌力右眼4mm,左眼12mm,双眼球向各方向转动无受限,右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外伤性右眼上睑下垂。给予右眼睑提上睑肌排刺5针,头部取百会、风池,眼周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手部取合谷,每次留针30分钟,一天治疗一次,治疗三个疗程,右眼平视时睑裂高度及提上睑肌力恢复正常,双眼睑外观对称,观察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6 讨论

上睑下垂是眼科一种常见的疾病,本病由于对人的外貌影响较大,因而患者求治迫切。上睑下垂属于“睢目”、“睑垂缓”、“睑废”的中医范畴。先天性上睑下垂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经我们临床观察与实践发现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理想,尤其采用了眼睑排刺法,增强了效果。

排针刺法是现代医家在古代针法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创立的,治疗各种经筋疾病的一种特殊针法,一般沿十二经筋走向,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面部、肢体以及躯干的经筋循行所在,间隔不同的距离进行排刺,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接气、舒筋活络之功效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眼睑提上睑肌起于眶尖部蝶骨小翼,在总腱环上方通过,在上睑横韧带处由肌肉转换成肌腱,在上睑上缘3~4mm处提上睑肌肌腱膜被分成前后两部分[4]。我们结合提上睑肌的解剖特点,运用此针法,行提上睑肌局部排刺,增强疏通眼部经气,促进睑部血液循环,加速患部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其病因病机多因脾虚气弱,清气下陷,筋脉失养,眼肌无力,上睑不能提举;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聚湿生痰,风痰阻滞胞睑,气血不能通达濡养筋肉所致。治疗从脾胃入手,针刺三阴交、足三里、攒竹、鱼腰等穴,共奏益气健脾,祛风除湿,行气通络之效。

本观察表明,应用眼睑提上睑肌排刺法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患者痛苦少、经济,同时也为部分上睑下垂手术矫正不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40-950.

[2] 林茂昌,主编.现代眼部整形美容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245-24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9.

[4] 王海林,卢丽,主编.眼科解剖学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0-42.

猜你喜欢

攒竹睑下垂风池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高血压的简易按摩疗法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