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1-12-31俞大军罗小亮
老区建设 2011年16期
[提要] 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应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打造出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 力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把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关键词] 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俞大军(1972—),男,江西中医学院人事处讲师;罗小亮(1979—),男,江西中医学院学工处助教。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多数网民针对自己关心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网上传播的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网民的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目前,“90后”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的主体,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传统的手机短信、写心得等方式转化为了现在的“鼠标+键盘”复制粘贴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他们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潜在心理,从而极易形成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促成大学生们在网络中不道德行为的养成,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2.网络舆情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和传统媒体产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特别是在对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上,优势尤其明显。互联网成为一种“实时”的互动工具。大学生对网络的充分使用,让他们无疑成为制造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之一。
3.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网民们可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进行辩论,这形成了网络舆情的多元化特点。“90后”大学生对于这个“大熔炉”中的各种观点并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从众”现象明显,“楼下”跟帖者观点会受“楼上”的影响。
4.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鲜活的原始材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掌握大学生们究竟在关注什么。当较多的学生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发表情绪化的意见甚至表现出有可能实施过激行为的倾向时,思政工作者应根据网络舆情中的信号,深入分析舆情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并对“90后”大学生网民们所讨论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此种方式既拉近了中央领导与民众的距离,又使中央领导通过网络直接倾听了网民的心声,从而真正服务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目的。这说明党和政府日益重视通过网络了解民情和民意,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集散地。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腾讯、百度贴吧等各大网站上,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大量健康、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一些反动、迷信、捏造的不良信息。因此,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网络的特点,密切关注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这个重要平台开展工作,迎接挑战,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
2.积极探索应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方法、新路径
一是要努力打造出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要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网民的疑问,澄清一些是非混淆的观点,帮助其明辨是非。要增强网站的特色和吸引力,吸引学生去浏览,主动发挥网站的育人作用。要提升其服务功能,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多做统一思想、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工作,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增进广大青年学生对网站中思想内容的认同。
二是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酝酿、起始、扩散和整合四个阶段。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机制,寻求有效的舆情引导方法和手段。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就要进行积极引导,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如果已发展到起始甚至是扩散阶段,针对负面效应当然要积极补救,在网络论坛中进行正确主流观点的回帖,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舆论圈进一步扩大,把负面效果降到最低;针对积极的网络舆情,要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导向功能,扩大舆论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高校要从更高的层面整合事件的不同声音,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干预措施和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的合力,共同致力良好舆情的走向。
三是要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高校要合力组建一支既专业又稳定的队伍,包括学校的相关领导、教授、网络技术人员、辅导员。在这支网络工作队伍中,既要有专门从事网络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有网评工作人员,他们要成为校园网络论坛的意见主导者。同时,针对网络舆情的“从众”现象,要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网络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骨干作为网络舆情的“写手”,对一些敏感话题和不实言论,及时给予疏导和澄清,以强化主流言论,较好地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
四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要有自立意识。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理性看待社会。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网络行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学生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网络行为,培养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自律意识,文明上网,独立思考,理性看待网上各种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五是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辅导员要注重学生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要把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作为学生道德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把道德考评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组织发展工作以及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密切联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高校要将学生的爱校荣校教育列入学校的学生教育之中,并使之成为和学生的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校庆日校史教育等一样的大型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
[参考文献]
[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5/17/nw.D110000renmrb_20110517_6-04.htm
[2]韩玮.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3]王旭东.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
[4]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5]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