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教育中竞争能力的培养
2011-12-31黄睿唐英玲刘瑞英
老区建设 2011年16期
[提要] 创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就业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它能引领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开拓能力,对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创业教育中,要使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学会风险分析,要对学生进行突破框内思考的培养。
[关键词] 创业教育;风险意识;竞争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黄睿(1954—),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唐英玲(1964—),女,江西省医药学校高级讲师;刘英(1958—),女,江西中医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00)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并健康和谐地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对创业风险意识的培养
1.对风险意识的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将来就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在校期间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并在入校之初就应对将来的就业等树立风险意识。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创业者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创业者必须明白,市场是无情的,它并不是每一次都会青睐创业者的。如果创业失败了,我失去的是什么?应该怎样面对失败?创业盲目性太大,这是大学生创业甚至是年轻人创业的“通病”。学生创业应当有必要的“风险意识”,才能承受住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和失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面现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步他人后尘,而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风险意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今,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对于创业具体内涵却不是十分明确。有专家指出,创业是一个整合过程。它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独木难支”。相对于其他背景的创业者而言,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学校应当理解、支持和正确引导学生创业。把创业纳入学校的管理教育思路中,成了许多人的共识。
创业教育首要提出的是承担风险的意识,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一般人开始创业时都是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公司一开张,几个月内如何赢利、回收资本,但对风险的出现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应对举措。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创业时要从最坏的结果打算,你能承担多大的损失、支撑多长的时间,如何应对创业瓶颈阶段,才是最重要的。做企业,产品开发风险、市场风险、资金回笼风险、供货商的风险等时刻围绕着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然。
3.要具备迎战风险的能力
作为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还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经济效益,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应具有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品质;其次,要正直、守信、有责任感;还要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自我实现欲和创新精神、团队意识。除此之外,学生自主创业还需要注重对机遇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意识的培养。
二、创业要抛弃成见
1.教师首先要抛弃成见
当教师熟识了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哪个学生诚实,哪个学生撒谎;哪个学生勤奋,哪个学生懒惰;哪个学生认真,哪个学生粗心;哪个学生成绩优秀,哪个学生成绩糟糕……教师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教师如何才能抛弃成见,唯才是用呢?首先要用发展的[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人的观察也要与时俱进;其次对人的考察要全面,不能以偏盖全;再次要能容忍人的缺点,用人之长必须要容人所短;最后要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对科学研究来说,提出假设是首要而关键的,一项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都围绕着验证假设来进行。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课堂上,假设是学生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的桥梁。
3.要学会风险分析
创业路上,总会有很多疑惑。做过几个不同的项目,付出了全部的所有,但却没有收获成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努力过,也具备了创业成功的条件,怎么就无法创业成功?芽选择创业,注定坎坷。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有利条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而对于初创缺钱的学生来讲,也不必妄想去找啥风险投资了,拉到真正风险投资的几率并不比中六和彩的几率高。
三、创业要突破框内思考
平时我们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常常会在潜意识里设定某些限制条件,或者说划定一个范围,而只在这个范围里考虑问题。像这样在潜意识的操纵下,在限制条件之内进行思考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框内思考”。一旦某个条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意识之内被移到了意识之下,“框内思考”便开始了。如果碰到的问题超出这个限制条件,就无法思考出解决的办法。这是我们平时在处理问题时,容易陷入盲区的心理盲点之一。
1.典例的启示
美国有一座大厦因为电梯不够用而使顾客久等导致怨声载道。怎么办?芽有人提议增建新的电梯,但从大厦的结构来看已不可能;也有人想到增加电梯容量的办法,但这需要花大笔钱来更换—部更大的电梯,并且电梯运行一个往返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厦管理人员绞尽脑汁商量对策,最后终于有人转念一想:“为什么顾客就一定不能等候呢?芽只要设法让他们不对等候感到厌烦,自然就可以减少抱怨。”
问题如此一转换,解决的办法就找到了。于是,原先空空的电梯间内摆上了鲜花、报纸和椅子,墙上还挂了一面镜子。果然,顾客的抱怨几乎没有了。把“设法不让顾客等候”的难题重新设定为“设法让顾客在等候的时间里不觉得厌烦”,问题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因此,在思考遇到阻碍时,应该刻意让这些埋在意识底层的限制条件显现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突破的,如此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运用想象力突破思考空间
要突破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低层次徘徊的困境,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协助学生发挥创造潜能及运用其想象力以突破思考空间,培养高度的突破框内思考智能。在课堂讲授中要贯彻精讲多看,密切结合创业实例安排教学,尽量将创业教育转换成培养实训;还可以提供较方便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创业信息资源和素材;同时借助学校、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突破框内思考培养。
如果找不出问题的答案,就设法改变问题的设定。在许多情况下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从而产生出绝妙的方案。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就必须使其树立风险意识。正确的做法是要从害怕风险之中解放出来,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并在商海的历练和锻打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使自己在迎战风险的过程中站立起来、成熟起来,成为商海的精英和栋梁。
[参考文献]
[1]张宏烈,顾晓华.“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2008,(10).
[3]董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中国就业,2007,(7).
[4]周红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瓶颈与突破[J].现代教育,2006,(10).
[5]郭冬娥.大学生创业教育机理分析[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7,(7).
[6]朱邦相.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7).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