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011-12-31徐如滨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等,依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中,为了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活动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如操作者、报告者、记录者、激励者、检查者等,在实施过程中小组间的角色也要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活动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主题图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解答,学生在活动时,先商量分配好分工,如谁来记录、谁来计算、谁来汇报等任务。有了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各司其职,这样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另外,还要注意选拔培养小组长。可以选择学习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让小组长督促组内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帮助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在对于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定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教材,加强课前、课中预设与学生认知建构有效结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样因“悱”而启的问题,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思维得到启发和训练,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使他们真正获得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这又具困难的问题,使学生自然想到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让每个孩子积极地参与,在组内的合作交流中,思维得到启发,共同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法。这样,合作学习才摆脱了教师的硬要求,真正满足了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
三、教师对活动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活动中要体现出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及作用,不能一味追求突出学生“自主”。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初,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标准等。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掌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同时,通过巡视老师还可以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当学生对一些问题得不出结果时,教师就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参与和指导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比一比”中,教师提出:根据情景图,你还比什么?请你们在小组内比一比。这时,如果教师不去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恐怕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活动有更细致、进一步的指导,可以在课前就给孩子们分组,进行分工,在合作前对学生细致说明操作程序,如:说说画面有什么,你想选择哪两样物品来比?怎样用小棒摆出来呢?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使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收到实效。
四、转变交流、评价方式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小组内清楚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表述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认真的倾听别人的意见,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因此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变化和发展,包括对学生的倾听、表达、质疑、追问等方面的评价,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评价融于其中,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不仅能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对于合作技能的培养,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都有积极作用。
五、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但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学生之间就不能产生碰撞,不能产生知识的共鸣,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主选择方法材料去验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本组验证的结论,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操作过程。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够,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没经过思考,就会被能力较强的学生所压制,差生根本插不上嘴,会造成优生独霸的局面,导致学习能力的两极分化严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后,再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对新知的学习。
(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