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学生而教

2011-12-31朱莉青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毋庸置疑,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心理安全需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以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需求得以满足。宽容对待学生发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生成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用正面激励性评价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搭建平台,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希望得到表扬和表现自我的要求比成年人更强烈,他们把这一需求的满足作为学习的主要动机。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不想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引导让学生每一次的板演、作业、竞赛、考查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乐园。当学生发生错误时,耐心一点,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正过来。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时留有余地,尽量避免使用“×”,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在认真一些可以做得更好。
  三、采取多种方法,满足并提升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
  认知发展的需求是指学生要求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阐明、解决问题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了解这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渴望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满足他们的认知发展需求,提升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高度概括性,感受到数学是简洁的
  只有简单易学,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凝练概括性,教师要挖掘并利用好教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简洁性,来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教师问:“买一个蛋糕要100元,你知道王大伯会拿出几张几元的来付钱?”学生肯定能想出很多付钱的方法,让学生把通过数钱验证都是100元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面值之间的等量代换。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收银员,你最愿意接受哪一种付钱方式?为什么?”使学生能认识到大面值币种在生活中使用快捷方便的好处。然后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怎样付钱方便”为导向,感悟设计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意义。
  2.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学生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去主动探索。数学有用,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上课伊始,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到了学生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好呢?”学生们热闹起来,最后形成三种意见:①横在中间钉;②竖在中间钉;③沿对角线斜着钉。老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些好办法。到底钉在哪里加固效果最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内容,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做个游戏——拉木架比赛,谁能把木架拉变形,谁就赢。”一位瘦弱的女生拉长方形木架,一位身高体重的男生拉三角形木架,结果“大力士”却没能把这个小小的三角形木架拉动,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活动中被学生发现了。这时,几位学生几乎是同时惊喜地喊了出来:“老师,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能稳固。”有了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就会有学习数学的动力。
  3. 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把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转变为有激情的“生命形态”。引领学生经历跌宕起伏的知识探究过程,领略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多彩多姿,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强大的内驱力。例如,教学六年级的“比例尺”这一内容,新课伊始,组织了三次画线段比赛。先画一条长1 cm的线段,再画10 cm长的,第三次画1 m长的线段。这时,很多同学无从下手。有同学建议把全班几位同学的本子拼起来再画。教师可以引导:你愿意这样做吗?那请你用这种方法画一条长1 km的线段,你愿意吗?等了一分钟,没有学生想到办法。于是我适时引导,说:有的同学抓耳挠腮使我想起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使我想到了他塞进耳朵里的定海神针。不知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说:“哦!我可以把1 m缩短成10 cm或1 cm,再在线段上标出1m。”我继续提问:“那就画吧!现在你可以做设计师设计楼房了,那画楼房得画许多条线吧!每一条线都画1 cm长,的确简单!再在每条线上都标上它的实际距离,你觉得这样好吗?同桌可以讨论。”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不能每条线都画1 cm米,那样画出来的不像实际生活中的。”有的说:“我想首先要确定把每条线缩小同样的倍数,这样才好像真的一样,然后把这个缩小的倍数写在图的下面就可以了,省得每条线段都上标数字,那样太麻烦。师:说得太好了。这个缩小的倍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为了清楚地表示图上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它们的比写在图的右下角,这个比叫做比例尺。现在你能画出一条长1 km、0.001 mm的线段吗?学生练习,要求说出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要这样引领学生不断接受新的思维挑战,最终获得新知。经常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