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11-12-31严玉梅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最大特点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给学生提供创新和交流的平台。这有利于体现师生交往互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一、生活中的数学就相当于课堂数学的外延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100以内加法”。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某旅游点开业了,二年级四个班准备去参观这个旅游点,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你们看,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教师边说边出示以下的信息:每辆车限乘70人。“什么叫限乘?”“限乘包不包括司机?”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包括,限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是提醒司机这部车最多能载多少乘客的,所以不包括司机。”“应该包括司机,既然是限乘,就应该指车上所有的人,司机也是人,当然也包括司机在内。”到底包不包括司机呢?教师按照学生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派,让学生自由辩论。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在唇枪舌剑中,在针锋相对里,达到了高潮。单独看这个教学片段,应该说教师是尊重学生的,教师也是顺应学生的兴奋点调整教学的,并且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辩论也是精彩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是应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是应该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生活中的数学是否就等于数学的外延?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数学应该教学的内容吗?如果是,数学课和语言文字课、生活常识课,甚至生物自然课有什么区别?数学又凭什么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而独立存在呢?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对非数学性问题关注过多,必然导致教师传授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时间的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每一课时数学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落实,没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地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还称得上是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有何意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面对弃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育,曾语重心长地说过“语文首先是姓语”。其实,对于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数学又何尝不首先姓数呢?
  二、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全面化,并且要优化
  在“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地提高,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算法多样化”的问题,于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就花大量时间去追求算法的多样,以致影响了其他目标的达成。为了尊重个性,还经常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简单的教学游戏,也不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地表现,应该提倡有价值的思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每次都要“尽其所有”,就算“尽其所有”也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多样化算法展示后,教师既不能让学生各自保留各自的算法,也不能人为地选出和规定一些“最优”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感知、理解该算法的思考角度,体验各自的长短处,然后作出自主的选择。很多情况下,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延续,为了接受新知识的需要,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一种算法。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有一道题目;“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3克盐。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 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允许算法多样化,肯定会出现算术法和比例算法,使数学看清运用比例法,不必两次化单位,从而感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的优势,学生很自愿的接纳这种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这道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知识的应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公开课中不一定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很多公开课中,发现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中的一道“佳肴”,这些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成功。合作学习早在19世纪就出现在西方课堂的教学中,有人誉其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数学改革”。但即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把它变成一种机械的、刻板的操作,且一味地套用,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应该有它存在的土壤,有它成长的环境。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生动,并非热闹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学生变得主动了,变得活泼了、积极了,他们自由放松地进行各种活动,大胆、自豪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可同时,也不难看到为追求形式新颖,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太多,让活动取代了老师的讲解,让活动取代了数学思考,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必需的,但数学课基本的特征不能丢,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听讲、思考、练习,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空洞的热闹是不可取的。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困惑和思考,认为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的人是我们做教师的。其实不然,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希望在实践第一线的同仁们一起来探讨类似的问题,共同提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赣州市红旗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