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2011-12-31杨家功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连的。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都担负着这一任务。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都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美和道德密切相关。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他们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历史教科书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可激励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历史教学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司马迁历尽艰辛,写成了《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27年写成药物巨著《本草纲目》;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二是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被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临刑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唐河县东王集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