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使用化学用
2011-12-31吕全礼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甚至一拿起书来就头痛、犯困,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难点、分化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全部化学教学内容都跟化学用语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化学用语就没有化学教学。抓住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一化学用语主线,掌握了化学用语这一工具,就能用简明的符号正确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就能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备受重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课前:明确目标
1. 搞统计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注意总结中学阶段涉及的常见化学用语,并且做好分类,还要关注高考中化学用语的考试热点,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作为重点。例如,2009~2011三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第2题均涉及电子式,2009年和2011年都还包括了结构示意图、核素表达式和有机物结构简式。
2. 作诊断
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对症下药,课堂效果才会更好。
二、课堂:做好示范
学生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做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冷凝管”说成“冷凝器”。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
2. 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1)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具有形象直观、言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
(2)规范、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而实践证明,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却不能将知识组织起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根据语法启动理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突破典型的问题。
例如,怎样鉴别NaCl和Na2SO4溶液?
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是:
如不这样强调,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Na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NaCl溶液没现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钡。
三、课后:突出实效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熟练化学用语。
1. 嘴“说”
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对所“说”进行评价,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2. 眼“看”
教材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所以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3. 手“写”
教师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作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徐州市贾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