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研读角
2011-12-31陈兰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一节阅读教学课,尤其是中高年级,如果没有学生静静地与文本自主对话环节,不论看上去有多么完美,都不能称其为一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第二课时,在激活初读经验,导入新课之后,要设置一个学生自读环节,给学生充分与文本自主对话,尝试把读物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对读物作出解释、说明。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依据文本内容及文体特点,设计研读话题呢?
一、由平面感悟走向立体感悟
《三打白骨精》是一篇小说,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教学这篇小说,引领学生感悟人物的个性,无疑是教学重难点之一。大多教师在教学时,设计的研读话题是:唐僧师徒四人、白骨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课文,圈画批注。而魏星老师在教学时,换一个角度,设计这样一个研读话题“当白骨精出现时,在唐僧师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二者相比较,第一个话题是平面的、割裂的,缺乏整体感的,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是各自为主的。“当白骨精出现时,在唐僧师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话题是立体的,有效的将人物之间联系起来,放在一个整合的、具体的故事情节、语言情境中去感悟。因为人物有了相互之间的对照,性格更鲜明,感悟更深刻,不再是基于文本内容表面的浅阅读。阅读因为有了思考空间,思维深度而变得有趣起来,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带入解释性理解的层次。
二、由顺向思维走向逆向思维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研读话题的设计,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顺向思维从文本说什么思考。有时运用逆向思维设计研读话题,会使学生的阅读视界一下开阔起来,获得不同一般的感悟。如大家熟悉的一位美国老师进行的《灰姑娘》教学,就运用逆向思维,设计了系列话题:“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就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领悟“公众场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守时,人2507eab363af3a2513fa1507ca190d12c97389a53e73b1d1f0a932ba3d3908d3生需要朋友、爱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这些人生话题时,只有生硬的说教。当这位老师从文本内容的反方向出发,一切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对这些话题有兴趣,乐于思考。文本“说了什么”,同时就意味着文本一定还“没有说什么”,这就是文本的“留白”。从文本内容出发,运用逆向思维,挖掘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感悟方法。
三、设计比较性话题,由割裂走向统一
不同文本、句段之间有着相同主题或意义,在此基础上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又使相同主题或意义有着细微差别。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紧扣语言去寻找它们的“同”与“不同”处。如《伊索寓言》(苏教版五上)中《蝉和狐狸》《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撒谎,但是撒谎人的撒谎目的又是不同的。设计比较性研读话题,在“同”与“不同”处引领学生阅读探究,有利于将割裂的文本内容与教学环节统一起来,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反观上述教学片段,开放的感悟空间,带来的是言语表达空间的开放。学生用成段的块状话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较之用词语点状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言语训练增值了许多。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足够多的机会进行表达交流。学生感受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表达更加丰富,言语机智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要设置一个学生自读环节,给学生充分与文本自主对话,尝试把读物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对读物作出解释、说明。自主读悟,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无限相信每个学生的言语潜能,他们就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自主读悟一般以问题导读切入。问题设计以展示学生读悟感受,如“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或展示学生读悟心情,如“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样”为宜。这样一来,在学生的阅读视界中,文本重新陌生起来,也就为深入阅读打开一片新天地。
(新沂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