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现状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探析
2011-12-31姚艳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对艺术需求的不断扩大,艺术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但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厌学现象丛生。本文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谈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德学水平下降的重要影响,并说明如何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其心灵,提高其素养。
关键词:学生;德学现状;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一、当前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状况之忧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艺术职业教育学生群体也在日益壮大。我们在对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颇感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类职业学生的德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大幅倒退之嫌。在德的方面,艺术类职业学生的礼仪规范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尊师重道,不孝敬父母,待人处世偏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损人利己等;在学的方面,很多艺术类职业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成绩低下,考试红灯高挂,专业能力也止步不前。很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明理、不好学,学生一届比一届难带。
二、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当前社会正处于爆炸式发展的状态,新事物层出不穷,时尚潮流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网络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拉近了青年人与这些时尚潮流的距离。曾几何时,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还大感惊奇,短短几年之后,3G手机,MP3,MP4,MP5,笔记本电脑,ipad这些既紧跟潮流又功能丰富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青年人的必备之物,对于好奇心强的年轻人来说,这些东西已经足以吸引其大半的注意力,要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其难度较之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将整个世界与学生个体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排除那些倾向于暴力、颓废、厌世、虚荣的社会心理不会对当代青年造成影响。
再往深层次考虑,在整个艺术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些结构上的缺失,导致我们难以应对时代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如果有,这一缺失至少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
我们推崇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从个人自身成长的角度上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最终凝结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我们目前对于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承担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是语文课和个别专业课,如中国戏剧史等;从课时安排上来说,普遍不到总课时的1/5;从授课内容上来说,一般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在礼仪、传统等切入人格方面的熏陶很少。有些数据可以证明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根据著名调查网站“知己知彼网”调查统计显示,在一项对“对某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或民族文化认知度”的调查中,45%的参与者选择“懂点皮毛”,另有45%的参与者选择“完全不懂”;在对“你对古代经史的了解度”的调查中,69%的参与者选择“偶尔看看”;在对“你认为当前同学们尊敬师长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77%的参与者选择“一般”,另有11%的参与者选择“差,社会的尊师水平每况愈下”。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许多关于传统文化是否要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等问题上,青年学生们均表示肯定及认可,并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这就更加反衬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缺失。
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德学水准的方法
首先,以礼乐教化完善其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iVqFPmSXAv4U9eOT+FMx8g==开始了艺术教育,三皇五帝时就已经用音乐培养统治者人选。《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所创的儒家也倡导“礼治乐教”的主张,随着儒家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礼乐的教化功能随之传承千年。礼乐的目的在于引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和平的状态。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既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秩序,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这样的社会也只能由那些充满仁爱之心、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组成。但要达到这种尽善尽美的社会形态,必须对芸芸众生进行教育,儒家文化中那一整套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哲学就是要把普通的人转化成道德高尚的人,进而推进整个社会成为礼仪之邦。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分量,尤其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化受教育者的心灵,使其建立起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全完善受教育者的个体人格。
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这就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春秋时期兴起的诸子中,儒学最为注重承继周代礼乐文化,因而传统礼仪主要与儒学相联系,成为儒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儒学的开创者孔子以礼仪作为行为方式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以此来训练和熏陶其弟子。人们要从呱呱坠地时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所认同的社会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儒学众多的蒙学读物,也强调以礼仪教育来养成儿童的行为举止,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对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的行礼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衣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为了使这样的礼仪教育更加有效,宋、明、清有不少学者将《童蒙须知》编成韵语,便于儿童接受。
不过,这绝不是要重新搬出繁复的传统礼仪,而且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传统礼仪教育。首先要将传统礼仪中蕴涵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做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即“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观点;再如强调礼仪的“节文”作用,即对情感、欲望起到有所节制和美化的作用。其次,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婚丧生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
然后配之以经典的诵读与理解。经典的教学万不可纠缠于字句的讲解,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撕裂成了只言片语,不仅无趣更是毫无美感可言。那该如何呢?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别怕学生不知道意思,翻译的工具书很多的,不需要你一字一句的教,倒是那贯穿血肉的精神是要我们来引导学生理解的。故而,讨论、分析、辩驳、感慨、认同,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反复诵读中逐步理解,在讨论理解中深化认同,如此这般,长此以往,让学生真正感受,才能让“道德”侵入骨髓。
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方面,那么当前困扰我们的艺术职业学生德育状况堪忧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一二了。
其次,以和谐观念净化其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和谐”看成是世界万物的准则。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和谐”思想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而富于哲理。《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的和谐理念。在儒家文化中,也一再提及和谐观念的重要性,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对和谐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就要求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上不能仅仅追求低层次的灌输式,而要综合施教。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通过和谐观念的灌输,教会学生在和谐思想的指引下,用艺术来拓宽思路,伴随艺术陶冶心灵,在艺术中愉悦身心,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艺术素质,体现出艺术教育应有的独特的和谐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精神的传承,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和谐思想的传播与教化,在校园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人际关系,造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灌注了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后,校园的一切才可变为积极的教育因素。而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起到调解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强大熏陶下,学生可以构建完善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思维方式、生活哲学和处世方法,真正体会到与自然、社会的全面融合。
第三,以修身教育提高其素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个人自身的修养。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中,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儒家的“修身”需要“练达人情,洞明世事”这样的自我认识,同时也强调经世致用的自我价值实现。儒家对人生的重要体悟是,相信常人通过自身努力(即修身)可以转化、超越自身,认识自我并实现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艺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通过艺术锤炼人的品行,使之与自然与社会和谐,提升人的素养,进而实现其价值。从这一角度上讲,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与艺术教育“关注人的自身成长”这一出发点有着一定的关联。
“修身”教育首先应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当前艺术职业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与其不了解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着很大的关系,要让其了解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才能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扭转其厌学的心理倾向。其次,“修身”教育通过其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综合素质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述观点只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艺术职业学生德学水准的粗浅认识,无论正确与否,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教化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不够,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剂抵御不良影响侵蚀,保护青年一代成长的良方。
(江苏省戏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