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究
2011-12-31宋风菊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须从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且须从小培养。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知识教学的倾向,“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但那是大学的事情,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分钟过去了,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经过多年教育,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不敢贸然回答,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这个试验说明从小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多么重要,不然的话,一旦养成习惯,就失去了独创精神,就很难有什么发明创造。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事实:中国大陆没有出现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大部分诺贝尔奖被欧、美、日等国家所囊括。这个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得不反思我们长时期的“去问题”教育,不得不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变做法。着手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进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提高,最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