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11-12-31卢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优化,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应用前景,需要将传统机械与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相结合,引入现代机械的概念,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大系统的观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主干基础课程,也是与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技术基础课。课题组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试点,以机械行业的典型部件——减速器设计为教学主线,以工程设计意识、设计计算能力、工程图绘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成绩考核与评定为指挥棒,在理论教学中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一、课程整合
针对高职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最大限度整合教学资源。明确本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是能够进行常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内容处理上,以需要为准绳,够用为尺度,会用为目标,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机械设计基础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学习的“先导”课程,内容涉及了机器组成的重要部分——常用机构及零部件,承担着对学生基本技能培训、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与应用知识获取,以及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教学场所的拓展
采用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满足学生的自学实验,如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实例展示实验;基础性实验,如带传动、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减速器拆装等实验;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如创新机构的搭接。
教学场所及教学手段从课堂扩展到实验室和实训车间,充分利用模型、零件、机床及其他机械设备等进行现场直观教学、形象教学,甚至到建筑工地观察机器的运转。
2. 实例法学习
适用于零件的结构部分的学习,即“先实践,后理论”,学生在观察实物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释问题,然后带着疑问,怀着一种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理论学习中认识解决问题。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试分析类似零件的区别、特点及用途等,培养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强化多媒体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动态的结构内容,使用多媒体则可使这些内容的展示变得简单、容易。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运动模拟清楚地看到各种机器、机构的外观及整个运动过程,相当于把工程上常用的机构、零部件和设备的结构及运动搬到课堂,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机械的真实结构、运动关系、加工制造方法和工艺等内容。因此,在此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 感官体验法学习
充分利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模型、实物教具及具有声控的教学陈列柜,使学生增强实感,降低学生对机构、零件的认识难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传动机构的学习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动手转动机构模型,感受力的传递,观察机构的运转,并分析讲解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原理,训练学生专业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打破课程间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易于接受和掌握,使理论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培养训练学生形成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岗位专项能力也是极为有利和有效的。
三、改革考核方式
按照“打破课程界限,重在能力培养”的思路,结合职业岗位所需机械工程设计专项能力要求来确定考核标准,采用了“变单一为多元”的方法:考核内容由单科(机械设计)扩展到多科(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计算机绘图等);考核方式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考试+减速器设计+答辩”,成绩由单一的闭卷分改为由“试卷+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答辩”综合评定。成绩评定由单科教师改为多科教师共同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学习。反之,通过对生产实践中具体工程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复习巩固了相关课程的知识,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实践说明:高职教育体系下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工程设计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提高从业能力,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丽云.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
育初探[J].科技教育,2010(26).
[2]陈完成,赵晓平.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8).
(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