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光合作用过程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
2011-12-31陈福义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八大理念,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其有关理念。在“光合作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对如下新课改理念的渗透。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能源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提起能源问题,学生会比较熟悉。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中,以能源问题创设情景,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有利于学生联系、发展地思考问题。
我是这样设计情景导入的。提出问题:(1)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危机,那么哪种能源的利用将是人类研究和开发的方向?学生就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有学生提出光能将是人类研究和开发的方向。(2)太阳能热水器同学们比较容易见到,但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路灯你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看见吗?这就引发了他们讨论这两样东西为什么不常见的原因。根据学生们讨论的内容,我引导他们归纳出来的原因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技术难关还没有获得大的突破,造成了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很高,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因此,太阳能电灯和太阳能汽车很难普及使用。
通过设计情景问题,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就是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已获取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建构成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知识,才能使基础知识转变成能力乃至转变成智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光合作用的研究和利用,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光合作用的潜在价值,仍然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其中,光合作用与能源的关系,将是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那么,如何研发出清洁的、可再生的、转换效率高的、成本低廉的能源,以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要具有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能源利用方面初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假如人类能成功地制造出叶绿体,这将对人类利用能源产生怎样的影响?(2)假如人类能成功地将植物的叶绿体植入动物和人类体细胞内,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由于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开放性,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大,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学生积极提出个人见解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思维,经过积累,就会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并不要求每节课都要体现新课程的八大理念,但是每一节课都要尽可能体现八大理念中的某些理念,这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具体表现。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了,才能使新课改的实施充满活力。
(遵化市东旧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