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1-12-31吕艺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何谓好?即读出语感,读得融会贯通,读到课文中的语言脱口而出,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在读中有所感悟
  所谓“悟”,即通过观察语言文字,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理,去领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悟得快、悟得好呢?对此,我总结了以下五点:
  (1)默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识课文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学须从整体阅读开始。一般的说,在教学一篇课文前,都应要求学生认真默读整篇课文,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2)范读:激发兴趣。范读主要指教授新课前的范读。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3)引读:抛砖引玉。阅读教学中,可以读代讲,教师在一旁有目的地点拨、引导。(4)精读: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熟读、精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促发他们的情感。(5)赏读:画龙点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欣赏,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内涵,使感情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三、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比如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碰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四、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经常性地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
  五、要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爱好的作用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找疑问、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六、要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书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读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唐河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