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与家长关系初探
2011-12-31赵晓凡
成才之路 2011年32期
摘要:本文从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求出发,分析了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建构良好的教师与家长关系的途径,探讨了实现家校合作对教师的态度要求,阐述了教师沟通家长关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期望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教师;家长;关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发生变革,家长参与教学与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时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已成为学校、社会和教师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是专家、权威,家长是受教育者、配角。现在,面对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个新的概念,就要倡导教师为家长服务,共同把努力的方向推向为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从途径入手,教师应学会提高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素质
通过总结多年来发挥家长作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建立经常性的家长会制度,由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反馈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技巧性地促进所谓“差生”进步,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的表现。
(2)建立长期性的“家校工作手册”,通过一个连续性的时间段,反映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材料、影音资料,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
(3)建立制度性的“家长助教团”,充分发挥家长群体中的潜在资源,让这些有行业特点的家长参与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资源。
(4)建立定期性的“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主动走近家长,面对面接触家长,从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征求意见建议、听取批评性的意见,达到相互交流、消除误会、增进感情的目的。
(5)建立家长、学生、教师三向交流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开通博客、“BBS论坛”、网站等,全面介绍学校、班级、学生情况,发表个人观点,吸收家长甚至全社会的意见。
(6)组织多层次的家校活动,适时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融入学生教育的行列,共同感受教育,增进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协作。
(7)设立家校之窗,在校园内、教室内,通过黑板报、橱窗等,展示“温馨提示”“焦点话题”“家长观点”“教子经验”等,达到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
二、从态度入手,教师应掌握增强家长主动沟通师生的技巧
要实现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情感。
(1)要客观评价学生。教师要主动向孩子反映学校的情况,谈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娱乐表现,谈进步、谈变化,有所保留,有所突出,让家长感受老师的爱,感觉对孩子的信心。
(2)要尊重家长。首先在教师的潜意识中,要保持与家长的平等关系,不能因为孩子的不良表现,就对孩子的家长百般影射、指责甚至诬蔑。不应该对孩子的家长指手画脚,发泄不满。
(3)要关爱学生,对孩子态度要亲切、细心。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孩子的信心,争取家长的理解,让家长感受到你就是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从方法入手,教师应具备促使家长关心教育孩子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对孩子不急不躁,对教学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1)重在过程,坚持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要随时保持联系,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语句,一次不经意的电话,一次马路上的偶遇,都能把孩子的信息传达给家长。要全面、准确、翔实地将孩子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2)分类指导,尊重家长的个性差异。教师进行家长工作,还要重视家长的多样性、个体差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小班家长,要多提些自我服务、自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对较大孩子的家长,则要重视学习、行为等习惯方面的教育。对于文化层次低的家长,说话要通俗、具体,便于理解,对于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则要探讨、交流,达到共识。
(3)公正客观,对孩子的评价要掌握分寸。对任何孩子的评价,首先要肯定,鼓舞他们的信心,然后指出不足,让其有所认识并改正。谈孩子的缺点时,要注意方式,一定要客观、全面、公正,既要指出不足、缺点,更要谈到进步、优点。对自尊心强的家长,要在说明孩子的缺点时委婉、含蓄,不让家长有压力。对于较为熟悉的家长,则要直率一点,显示出真诚。
(4)明确主体,注重家长的主动意识。要积极主动,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前面所说的“家校工作手册、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让家长充分了解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让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缺点,看到成绩,也认识不足,从而产生教育孩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步,取得优异成绩,让家长感受到希望,增强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学生教育中来。
(临洮县养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