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高山戏“开门帘”音乐文化探析

2011-12-31李海琳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
关键词:鱼龙门帘武都

李海琳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陇南山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武都县志》等书记载:“武都高山据的起源是从民间‘耍灯’,既过春节时的社火开始的。”

探求一个地方剧中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既要看到其与当地某一时期民间说唱艺术与流传曲调的联系,更要注意其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历史的、地理的、生活的变化,因此本文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渊源进行探究。

“开门帘”是高山戏“演故事”前必不可少的演出内容,其演出程式是:1.把式在锣鼓声中上场;2.二旦、三旦在二幕左侧,手摇蒲扇与把式对白;3.把式、旦角对唱;4.对唱结束;5.旦角出场;6.二旦、三旦与把式“挽花子”(舞蹈动作名);7.旦角、把式先后入场,开门帘表演结束。

“开门帘”的表现既非元杂剧中的“楔子”①,又非明清传奇中的“家门”②。作为一种妙趣横生的夹白歌舞,“开门帘”戏前的必需演出在当地已是亘古不变之定俗,这一程式化的演出习俗同“踩台”、“打小唱”、“灯官说灯”等一系列表演形式构成了传统高山戏演出的一大特色与两点。作为高山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开门帘”在表演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令人深思让人称赞。

“开门帘”演的是一个男子(把式)追求女子(旦角)的“故事”。“演”主要是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完成。

高山戏孕育、产生于武都鱼龙等地的高山地区,其舞台演出以武都方言为特点,“开门帘”的表演便体现了武都方言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把式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地上场。

(白)天上下的瓷釉子③,脚下蹬的鞋溜子④,一呲一桄⑤,桄到大干妹子门上,问一声大干妹子在家不在家?在家了就喘一声⑥,没在家了(哎)我就走了。

1.大干妹子(头旦、二旦两个旦角)在门帘(二幕)内应答。

在家里哎——

旦角每唱一句,把式都要在伴奏声中跳耍着对唱一句。表演中,旦角在二幕左侧一直载歌载舞,直至唱完整段唱词才出场露出脸面,然后和把式“挽花子”最后进场。

2.旦角进场后,把式沾沾自喜。

(白)手里拿个手巾子,跟上老婆子走球子⑦,手里提个牛尾巴,跟上老婆子回去家⑧。

不难看出,“开门帘”中把式的表演明显具有“务在滑稽”的表演性质:明明是上门追求人家,却说是天将雨雪,路面很滑,自己没注意滑到了大干妹子门上。既是路滑,为何却不滑到张大麻子、刘二狗子家?实想见干妹子,却又怕失男子尊严地说:“不在家我就走了。”天寒地冻的,哪家姑娘会拣这个日子出远门?他若真走,才是怪事。果然,对唱结束后把式的两句顺口溜式的道白把一个听老婆话的“大男人”形象就很自然地表露了出来。

“开门帘”这种简单直白、活泼生动的语言和风趣幽默的表演在演出中总能把台下的观众惹得捧腹大笑,不知武都方言语词、语音难解其中韵味。

现在,鱼龙镇的马坝、观音、张湾等村仍有山歌对唱

一、甘肃陇南高山戏基本特征

高山戏发源地与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鱼龙乡,鱼龙地处高寒山区,境内群山叠嶂、沟壑纵横,其西部山脉向南伸延五个山头,南部山坡向北部弯曲,形成“五山对五弯”之势。鱼龙境内树木繁多,植被良好,但夏季多有暴雨、冰雹,八至十月则阴雨连绵,自然灾害较多。鱼龙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洋芋,由于产量过低,人民生活自古至今都较清苦,鱼龙道路崎岖不平,交通运输多靠人背马驮。直到今天,天若下雨,鱼龙路面仍泥泞满地,人们行走举步维艰。经济文化的落后与自闭,使得“靠天吃饭”的鱼龙人对神灵有着无比的虔诚、敬畏与祈盼。所以,载歌载舞的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民间祭祀活动在鱼龙自古盛行。

陇南高山戏又叫演故事、走过场、高山剧等,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中之一,从1951年发现至2008年6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50多年的时间里,其起源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辞海艺术分册》中介绍:“高山戏,戏曲剧种,流传于甘肃武都高山戏地区,起源于

陇南山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武都县志》等书记载:“武都高山据的起源是从民间‘耍灯’,既过春节时的社火开始的。”

探求一个地方剧中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既要看到其与当地某一时期民间说唱艺术与流传曲调的联系,更要注意其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历史的、地理的、生活的变化,因此本文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渊源进行探究。

二、高山戏传统剧目“开门帘”基本特征

“开门帘”是高山戏“演故事”前必不可少的演出内容,其演出程式是:1.把式在锣鼓声中上场;2.二旦、三旦在二幕左侧,手摇蒲扇与把式对白;3.把式、旦角对唱;4.对唱结束;5.旦角出场;6.二旦、三旦与把式“挽花子”(舞蹈动作名);7.旦角、把式先后入场,开门帘表演结束。

“开门帘”的表现既非元杂剧中的“楔子”①,又非明清传奇中的“家门”②。作为一种妙趣横生的夹白歌舞,“开门帘”戏前的必需演出在当地已是亘古不变之定俗,这一程式化的演出习俗同“踩台”、“打小唱”、“灯官说灯”等一系列表演形式构成了传统高山戏演出的一大特色与两点。作为高山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开门帘”在表演中呈现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令人深思让人称赞。

(一)诙谐幽默的本土语言

“开门帘”演的是一个男子(把式)追求女子(旦角)的“故事”。“演”主要是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完成。

高山戏孕育、产生于武都鱼龙等地的高山地区,其舞台演出以武都方言为特点,“开门帘”的表演便体现了武都方言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把式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地上场。

(白)天上下的瓷釉子③,脚下蹬的鞋溜子④,一呲一桄⑤,桄到大干妹子门上,问一声大干妹子在家不在家?在家了就喘一声⑥,没在家了(哎)我就走了。

1.大干妹子(头旦、二旦两个旦角)在门帘(二幕)内应答。

在家里哎——

旦角每唱一句,把式都要在伴奏声中跳耍着对唱一句。表演中,旦角在二幕左侧一直载歌载舞,直至唱完整段唱词才出场露出脸面,然后和把式“挽花子”最后进场。

2.旦角进场后,把式沾沾自喜。

(白)手里拿个手巾子,跟上老婆子走球子⑦,手里提个牛尾巴,跟上老婆子回去家⑧。

不难看出,“开门帘”中把式的表演明显具有“务在滑稽”的表演性质:明明是上门追求人家,却说是天将雨雪,路面很滑,自己没注意滑到了大干妹子门上。既是路滑,为何却不滑到张大麻子、刘二狗子家?实想见干妹子,却又怕失男子尊严地说:“不在家我就走了。”天寒地冻的,哪家姑娘会拣这个日子出远门?他若真走,才是怪事。果然,对唱结束后把式的两句顺口溜式的道白把一个听老婆话的“大男人”形象就很自然地表露了出来。

“开门帘”这种简单直白、活泼生动的语言和风趣幽默的表演在演出中总能把台下的观众惹得捧腹大笑,不知武都方言语词、语音难解其中韵味。

(二)特色独具的演唱形式

现在,鱼龙镇的马坝、观音、张湾等村仍有山歌对唱

的习俗。“开门帘”的演唱方式应该说与这种男女山歌对唱谈情说爱的习俗不无关联,不同的是搬上舞台的“开门帘”由于受到舞台艺术的限制与要求,由于有了许多艺人的加工与改造比之山歌对唱而更具有表演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可观赏性。具体表现在:

1.特色鲜明的对唱。

“开门帘”表演中,旦角在二幕一侧若隐若现,边舞边唱,每唱一句把式都要载歌载舞地接唱一句。如:

旦角唱:奴在绣房绣荷包,耳听外面人打搅。

把式唱:安——耳听(地)外(哎)面(哎)人(哎)打(的个)搅哎。

旦角唱:哈巴狗儿咣咣叫,搬我的媒婆又来了。

把式唱:安——搬我的媒(哎)婆(哎)又(哎)来(的个)了哎。

把式对旦角重复的演唱除了添加一些衬词外唱词几乎无变化。但是,由于有了接唱时的节拍、节奏、旋律的突变而使得其演对唱风格极其独特鲜明。

2.地方韵味十足的衬词的灵活运用。

开门帘唱词中极具高山戏唱腔代表性质的衬词有“吆”、“哎”、“吆嗬嗨”等。 如:

旦角唱:奴在(地吆)绣房(吆)绣(吆)荷(的个)包(唉咦吆吆嗬嗨),耳听(的那个)外面(呀)(吆嗬嗨)人(唉)打(的个)搅(唉咦吆吆嗬嗨)。灵活地、大量地运用衬词使得高山戏的唱腔具有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构成了高山戏唱腔的一大特色。

3.灵活自由的帮腔。

帮腔在高山戏的演唱中运用比较广泛。高山戏的帮腔方式多种多样,有唱前帮,唱后帮,前后句帮,整段帮,重句帮等。“开门帘”旦角的帮腔应属整段帮。即由头旦、二旦在二幕后演唱,其余演员几人或多人在旁边为她们帮唱。

两个旦角的唱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对“求婚”、“梳妆”、“出嫁”事件的描述,逼真细腻地传达出大家闺秀“奴”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其他旦角的帮腔则渲染了良好的氛围,也使把式的拖腔在唱段中更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

(三)复合节拍的巧妙运用

开门帘唱腔由三个乐句构成,1至3小节用了抒情味浓郁的4/4拍,4至8小节用了2/4拍,节奏有了明显的变化。第8小节的落音为“6”好似话已说完,却意犹未尽。这段旋律运用了典型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到了第9小节把式接唱时节奏、节拍突然有了变化,它和演唱速度的突快一起打破了旦角旋律缠绵悱恻的抒情性,以一种全新的主题节奏和“三点头”、“打背花”等摇曳多姿的舞步动作共同抒发了“把式”热情豪放的情怀。谱例:

上段乐曲旋律属典型的中国民族调式中的羽调式,由于有变宫“si”的出现,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宫声d的羽调式。羽调式音乐色彩暗淡、抒情味强,该乐曲的意境和角色的形象也正是如此。可贵的是,当我们沉浸在旦角饱含深情的叙述中时,把式突然的接唱却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把式”听了“旦角”叙说后情感变化的自然表现,对观众而言却是听视觉方面的别样享受,可谓匠心独具。

(四)意境深远的唱词

“开门帘”曲调中的唱词可算一篇反映民间子女情感世界的叙事诗,辞藻虽质朴无华但文化内涵却很深,具体表现在:

1.微妙隐晦的家庭关系的巧妙揭露。

奴在绣房绣荷包,耳听地外面人打搅。

哈巴狗儿咣咣叫⑨,搬我的媒婆又来了。

娘在屋里不肯声⑩,大嫂子听了气哼哼,

娘在屋里啃了声,大嫂子听了笑盈盈。

中国农村,大多家庭中婆媳、姑嫂关系多不融洽、和谐。开门帘唱词对这一现象的描述生动又贴切。此词中虽未明指,但“姑”、“嫂“、“娘”三者的关系已跃然纸上:“娘”爱“奴”所以不想搭理媒婆而“肯声”,这让与“奴”不甚和睦的“大嫂子”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她又不敢自作主张发表意见(毕竟娘才是一家之主),于是只好把喜怒写在脸上。可是,“女大不能留”,女子终究是嫁人的,于是在难以割舍的无奈中,娘终于“啃了声”,开始和媒人商议婚嫁之事,大嫂子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自然“笑盈盈”了。武都师公赞神话活动中师公有一句唱词:“木匠怕的是钻天铆,新媳妇怕的是小姑子搅”。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嫂子对娘“不肯声”到“肯了声”时表现出来的先“气哼哼”后“笑盈盈”的态度的最好解释了。

2.细腻传神的人物描写(接上段唱词)。

梳子匣子端进来,打扮身子出绣房。

前头梳起盘龙转,后头梳起虎翻身。

一根金簪压脑顶,八宝耳环坠耳根。

三钱白粉淡白脸,小桃红胭脂淡口唇。

上身穿起花花袄,下身穿起柳罗裙。

纱青西裤鸳鸯带,蛇皮花带子两条龙。

三尺白绫裹脚心,高底子花鞋脚底蹬。

双手开开门两扇,单手开开两扇门。

大走一步将(刚)五寸,小走一步不动身。

旦角的这段唱词,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即将出嫁的美少女从头至脚的衣着打扮与思想情感,话语虽未明言,但我们仍可判定“奴”的身份——一个出生于显赫家庭的大家闺秀。后两句“大走一步才五寸,小走一步不动身”唱词极尽夸张之能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体态匀称、步履矜持的美少女形象。这段唱词从未言“奴”的美丽,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阔大的想象空间。也许是那一份出嫁前的难以割舍,也许是传统美女那一份固有的矜持与美丽;才使得“奴”在离家之时步履竟然到了“大走一步才五寸,小走一步不动身”的如此轻盈。这与《陌上桑》中“耕着忘其梨,锄着忘其锄”,对罗敷美的描摹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陇南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对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更加有义务去挖掘和保存。

美的东西往往在若隐若现的朦胧与含蓄中。“开门帘”是把式歌舞发展到相当高度基础上的产物,与讲究“四功”、“五法”的“演故事”表演确有很大的差别,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却是研究高山戏文化艺术和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活素材”、“活版本”。

注释:

①把式入场,作为益处戏的引子。

②概括地向观众介绍剧情。

③冬天雨夹雪降落后,由于天气寒冷,变成薄冰粘在地上踩上去很滑,也有人叫其为“青冰”。

④当地方言读“孩”,“鞋溜子”又叫“鞋凿子”是当地人用铁打做的一面平整、一面粗糙状似马蹄形德文防滑用具,用绳系在鞋底可防滑。

⑤比喻路面比较滑,走路站不稳,走一步滑一下。

⑥答应一声,比喻打招呼的时候应一声。

⑦地方方言,意思是生气的走开。

⑧地方方言,意思是回家。

⑨形容狗的叫声。

⑩答应一声的意思。

[1]曾礼《武都县志》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孔堤县,西魏大统元年(535)置孔堤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11.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等编纂.甘肃省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

[3]施东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本论文为兰州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支持项目。

猜你喜欢

鱼龙门帘武都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门帘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误解鱼龙几百年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武都电站上调上网电价
冰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