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忆旧——门帘
2019-03-07马未都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9年5期
马未都
门帘的历史已不可考,推测战国时期就应该有使用,否则运筹帷幄一词会孤立存在。门帘最初一定是竹制的,所以古字写簾。由竹簾改为巾帘是后来的事了。古人分得清楚,在旁日帷,在上日幕,透气曰簾(帘)。
中国门帘与日本门帘不同,中国门帘一般为一块整布,而日本门帘则分为左右两块,俗称裤衩帘子。还真别笑话日本门帘,人家那是唐式,早年从中国学去的。而我们这种门帘呢,到了宋代多挪作他用,当了酒家店铺的幌子,用以招徕客人。
我小时候住房普遍拥挤,所以家家户户必备门帘。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有一道若有若无的心理界线,为的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门帘一般采用半截状,易用易洗易换,反正好处多多,讲究的还在门帘上绣活,莲池鸳鸯,岁寒三友什么的。我记得我家门帘上绣的是毛主席手书“学习”,繁体字,龙飞凤舞。
后来有一阵子住筒子楼。筒子楼就是走廊两侧或一侧都是单间房,从走廊路过时,门若开即可看见屋内,想不看都不行,一览无余。筒子楼家家户户只好都挂上门帘,否则别人看见你的某些行为或某些隐私,双方都会有些尴尬。
半截的门帘在中国流行的日子不算短。随着住房的改善,筒子楼少了,一个二居室三居室分配住两三户家庭的也慢慢绝迹了,门帘就越发少用。我对门帘残留的印象反倒是母亲在厨房与客厅兼餐厅挂的那道门帘。晚饭时分,当饥肠辘辘时,那门帘被掀起,没看见人时先看见一盘熱气腾腾的莱肴,那种诱惑和亲情令人实在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