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现
2011-12-31翟海霞
翟海霞
(巢湖学院 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1.引言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又可译作完形主义(Gestaltism)。完形心理学派 (Gestalt school)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whole)、形式(form)或形状(shape),也就是德语Gestalt一词,音译为“格式塔”,意译为“完形”。这是完形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完形心理学派认为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是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他们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在他们看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理论,已经被应用到语言学和美学的研究,而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意象再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格式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2.文学作品的格式塔质与格式塔意象
意象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格式塔理论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都经历一个从意象到词语的转换过程。而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又将词语转换成意象。意象较之词语更容易被人记住,所以读者往往记住的是作品中的意象而忘掉词语。一个事件、一个故事很容易被人记住,但是描述这个事件或故事的具体词语却很难被记住。文学文本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也就是格式塔质。它不是简单语言成分的叠加,而是意、象、言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
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论。但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应从整体着眼,然后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一件成功的作品,无论是一首乐曲、一幅图画,还是一段文字,都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自然、和谐的结合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
格式塔意象再现理论是姜秋霞教授在其《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一书所提出的(姜秋霞,2002)。主要内容有:(1)格式塔意象是文学作品作为整体概念上的意象,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普遍特质。(2)所有的格式塔意象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即“情景—框架”的整合。也就是说,任何格式塔意象首先必须体现在语言框架中才能显示一个格式塔情景,二者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格式意象。(3)格式塔意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格式塔质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4)文学翻译涉及一个美学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象再现过程。它包含两个阶段: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再现和语言再现。(5)从美学角度看,成功的文学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现。换句话说,原文和译文在美学意义上的对等在于格式塔意象的成功再现。
姜秋霞教授将格式塔意象(image-G)定义为译者在阅读和理解原文本过程中通过对语言信息的认知和美感体验双重活动而建构起来的一个认知图式,并且用简单图式表示出文学艺术的转换过程(姜秋霞,2002)。
由此可见,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进行语言结构转换时,有一个建立在整体意义上的艺术意象。它产生于对原文的理解,并作用于译文的再造。这一意象有助于译者对原作的整体把握,并构成相对完整的审美体验。在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译者通过审美和认知双重方式能动地接受原文,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具有语言意义和艺术意象的整体图式,进而对此图式用译文语言重新建构,最后形成目的语文本。
3.文学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现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要建构完整的情景意象,从而形成连贯和谐的审美体验。格式塔意象的建构能够有效传递原文的语言与艺术双重信息,从而有助于实现译文语言文本层面的整体和谐。译者在语言转换的同时通过意象构建立体的视觉图像,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情景画面,这样可以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取语言意义和情景因素双重体验。下面这段语言节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我们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译文。
Between her agitation and her natural awkwardness in getting out of the cart,Peggotty was making a most extraordinary festoon of herself but I felt too blank and strange to tellher.
译文一:
在她心中的激动和下车时生来的笨拙之间,辟果提把自己弄成一个最奇特的彩球,不过我觉得太扫兴太惊奇了,未告诉她这一点。
——董秋斯译
译文二:
坡勾提当时心烦意乱,再加上她本来下车就很笨手笨脚的,所以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成了样子顶特别的彩球了。不过,我当时心里一片茫然,满怀诧异,不顾得跟她说这个。
——张谷若译
原文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来表现Peggotty这个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她的“笨拙”清晰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两段译文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方式,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译文一完全局限于英语的语言结构,将译文与原文进行词句的一一对应翻译,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结果使得译文语言拗口而难以理解,也破坏了画面的和谐统一。译文二所呈现出的画面就相对完整而生动。可以看出译者在理解原文各个词句的同时,对原文的艺术画面进行了意象再造,从而有效把握了原文的一系列相关的动作和比喻,并用译文语言构建了一个综合语言信息与美感体验的格式塔意象,能够使读者获得完整统一的审美体验。
格式塔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格式塔意象是成功翻译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译例。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时春梦几多时,
去时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呈现出强烈的模糊意义。它可能表达的是对爱人的模糊印象,抑或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情感。诗中的所有意象“花”、“雾”、“春梦”、“朝云”都具有短暂性的特点:花不管有多美都将枯萎;雾不管有多浓都将消散;做梦的人终将清醒;朝云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幻灭。通览全诗,我们看不出描述对象是谁,诗中没有任何代词、介词、数词或量词,所以我们不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人或是物。一朵花还是很多花?什么来了?什么去了?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然而,不管对于读者还是译者来说,这首诗可以有各种不同可能性的解释,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但不管作何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首诗传递的是一条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这就是它的格式塔质。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贯穿全诗,所以在将此诗翻译成英语时,把握这种整体的格式塔意象是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格式塔意象?下面我们试分析以下译文:
A Flower in the Haze
In bloom,she’snota flower.
Hazy,she isnotahaze.
She comesoutatmidnighthour.
Shegoeswith starry rays.
She comes like vernaldreams thatcannotstay,
And shegoes likemorning clouds thatmeltaway.
——许渊冲
首先,我们看一下标题的翻译。“花非花”被译成“A Flower in the Haze”——烟雾中的花,这种空间关系原诗中并未提及。译者将原本模糊的涵义明确化了,这破坏了原有的模糊性,也就剥夺了译文读者自己做出想象和联想的自由。其次,译文中每个诗句都加了主语“she”,而原诗中并无此主语。也许译者是为了弥补英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异,但这样做就把描述对象局限于某个女性,结果导致诗歌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总而言之,译文没有很好地再现原作整体模糊性的格式塔意象,丧失了原诗中的强烈不确定性和自由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导致译文读者很难得到与原诗读者相似的美感体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来保留诗歌原有的模糊性。再看下面一个译文:
A Flower?Nota flower
A flower?Nota flower;
Amist?Notamist.
Comeatnight,
Goneatdawn.
Come likea shortand springtimedream,
Gone likea cloud unseen atmorn.
——赵甑陶
此译文措辞简练一如原作,整个翻译与原文基本保持了对应与一致。译者没有对原诗中的意象做清晰的描述,而是保留了不确定性。译者巧妙地将“花非花,雾非雾”这两个陈述句译成两问两答四个句子:“A flower?Nota flower;Amist? Notamist.”这是一个明智而有创意的做法。诗人似乎是在自问并深思这个模糊而不确定的问题,这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作品所塑造的情境中来。总之,此译文保留了原作的模糊性,完好地再现了原作的格式塔意象。
4.结语
文学翻泽是一个体现在整体艺术层面上的格式塔意象转换过程。在格式塔理论指导下翻译文学作品,有利于实现文学文本的整体、客观的吸收与再造。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从原文中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感体验双重信息,建构一个整体意象,再将此意象转换为译文语言。这样一种翻译模式体现了翻译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翻译效果。
[1]Koffka,K.PrinciplesofGestaltPsychology [M].London:Routledgeand Kegan Paul LTD,1935.
[2]Kohler,W.GestaltPsychology[M].New York:Liveright,1929.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胡慧.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叙事视角选取[J].外语学刊,2007,(4).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许渊冲.中国古诗词六百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
[8]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