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学科知识联系

2011-12-29李先慧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要用到很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知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尽情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和体验成功的欢乐。
  一、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融合,构建高效课堂
  运用语文知识能有效调动学生情绪,促使地理知识记得更牢。如,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的路程,即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仅告诉我们洞庭湖最大的支流湘江的流向,还告诉我们湖南省属于亚热带气候,盛产柑橘。教师可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收集地理相关资料的好习惯。
  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
  有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教师如果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可有效架起学生思维的桥梁,这些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正午时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是正午太阳光与过太阳照射点的球的切面所成的角。这个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又如,黄赤交角的理解可用数学二面角,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球面上两点间距离等。这些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就显得容易得多。
  三、用物理知识为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高中地理和物理交叉的地方比较多,如行星的运动、日食和月食、极光的成因、太阳发光的机理等,高中地理学科还用到不少物理概念(如:力、角速度、线速度、周期、参照物等)和物理规律(如:开普勒定律、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然而,目前高中地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知识还存在脱节现象,使得部分教学留下一些知识的空隙,这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出现学习地理障碍。例如,关于日食和月食问题,地理课上要回答这一问题好像有点无从下手,然而如果我们从物理角度来分析一下会使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日食、月食的发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日食是地球进入太阳照射下月球的影子中产生的现象。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偏食,而不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月食是月球进入太阳照射下地球的影子中产生的现象。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不能同时看到月全食和月偏食(即发生月全食、月偏食时地球上能看到月食的都是月全食或者都是月偏食)。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地理难题,不仅可使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和物理的兴趣,认识到各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不要发生偏科现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四、注重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比如,利用二战期间德国与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战争史话,说明密度流在航海方面的作用;利用地理大发现和历史上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知识,理解历史上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目前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现状。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测试命题,其综合性的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生物和化学学科与地理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如:全球变暖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用生物学科知识理解更容易;地壳的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的结构、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等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利于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唐河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