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概念信息技术教育探索

2011-12-29陈志义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深化改革,开放观念,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又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本文从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在“乐学”的大环境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精神三者合力下,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批判性人格的塑造。
  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看做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其产品便是学生,此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资源。 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即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观念。
  一、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
  (1)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教”字右边的“文”旁为“文章”之意,引申为知识;“子”字代表小孩,可引申为学生;“士”在手中拿着一根树枝,有所扑打。把上述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教”的含义也就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给孩子传授“知识”,一边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苦学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时至今日,虽新教改常见诸书刊报端,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到现在科学有效呢?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2)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入“乐”学观是极其必要的。
  (3) 激发求知欲,提高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的情感心理训练时,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是关键措施。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环境。
  二、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的“学”
  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既承接上文的“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即在良好的教学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未知转为已知的原动力,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推而广之则使乐学成为大气候。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打破陈旧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而且要树立独立的批判人格,从思维上真正地完成解放,以达到本质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
  三、新概念信息技术教学
  此时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新概念信息技术的“教”与新概念信息技术的“学”的有机结合体。要提出课题,确定目标,指导自学。经过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要珍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要确立学生中心观,完善学习环境,培养乐学精神,为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发挥作用。
  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并且在诸多要改革的事物之中,教学必须先行,因为教育终究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通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