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1-12-29陈格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些年了,经过各级培训、实施,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地理课程改革向深层次、实质性方向的发展。
一、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
在现行课改实践中,评价的标准和依据飘逸不定:有的重视课堂次序、有的重视教学形式、有的看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针对这样诸多的不合时宜以及教学尴尬,我认为国家应及时出台与新课程改革精神一致的,可参考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据此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课程改革。
二、地理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就地理教学而言,若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导致学生不学,学校不重视,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脱节。地理教学资源尤其缺乏,教学必需的仪器、图表、参考资料要么没有,要么是过时的。至于现代教学设备,大多数学校电脑是用于行政办公的,多媒体的使用仅限于行政管理下的演示课,大多数时间形同虚设。因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想搞课改,苦于没有条件,想搞科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课改只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打雷不下雨”。在此环境中,我们呼吁相关教育部门调整初中地理的课程设置,学校加强地理硬件资源的添置。同时也呼吁我们地理老师要善于利用无形的地理教学资源即非实物教学资源,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等,变教师讲授为有经历的学生讲故事,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之间的合作备课、经验交流、新信息的传递,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拥有了软硬两方面的地理教学资源,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才能达到课改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充分
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就是要依此作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教材只是完成课程标准而采用的一个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正实现由“教材本位”向“课标本位”转型。但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因诸多原因,对课标的解读参差不齐,有的简单知识化理解,有的又可能为了讲深讲透在知识上的要求超标,能力培养、思想理念培养标准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鉴于此,在教材转型期,建议教材编委会出版相关科目的教材课标解读参考,有利于教师在教材中更好地理解编委们选材意图,有效地组织教材教学,把备课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分析学生、查阅资料、精选素材、组织教学中去。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师主导型向促进型的教学转变,实现教改的目的。
四、对学生层次的把握不够
学生的需求、经验、兴趣爱好等差异性较大。尤其是我们现行中学教育,普遍是大班制,有的学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一班人数更是多达七八十人。这对于教师备课构成难度,要实现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十分困难。我建议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注意教学班编制问题,以便促进课改。建议教师在备学生的活动中充分考虑所授学生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兼顾不同状况的学生,创设出不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不是只为高考这一指令,过度照顾优势群体。否则,我们课改成果又会大打折扣。
五、教法设计缺乏灵活性
教无定法,但不同的知识传递有其较优的途径,即较优教法。目前的课改实验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机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课堂变成了图片展、电脑课。其实地理知识的传递,并非图片、电脑能完全完成,切忌本末倒置、避重就轻。在教法设计中,电教手段、图片展示在一堂课中要适量。课程改革并非是对传统教法的“抛弃”,而是一种科学的“扬弃”,该讲的还得讲授。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本身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六、缺乏学法指导
这是传统教学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学无定法,学生的每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优劣。但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旦超越了这些范围和条件,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无法完成所有学习任务,需要其他学习方法的补充和辅助,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故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教学中存在教师简单让学生接受自己思维方式下的学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往往也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三种学习方法,就存在着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具体运用上应注意优化搭配,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探究还不足,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到把问题解决。
(广元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