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2011-12-29宋文凤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一、要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
(1)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性学习。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许多活动:做做实验,搞搞小制作,甚至整堂课都让学生自由地玩;有的老师让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有的地方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每节课都照着去做,出现了把探究性学习形式化的倾向……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和目标”,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它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如知识介绍类等)也不适合用探究的方式。
二、要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几个要素
理解了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以知道: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一定是从学生的实际、材料的实际、环境的实际、教材的实际出发的,它关注儿童“探究思维”的训练,给予孩子自主探究的时空。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必然是满怀兴趣和充满激情的。具体地说,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探究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探究水平,实事求是地建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是实现有效探究的基础。在安排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由易到难,层次分明。
(2)关注学生“探究思维”的训练。只有关注“思维深度”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来理解探究本身的意义。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动手前,不妨让学生先猜一猜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设计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凡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老师绝不包办代替。
(3)重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因为评价的信息是监控学生理解的发展、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的有力工具,所以我们要重视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问题。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学会精心选择评价的内容,使评价活动同时还能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评价活动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内容目标和行为目标上,为学生展现他们的理解以及“做”科学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之,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探究”的内涵,放下“架子”,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富有生命力。
(通化县兴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