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2011-12-29殷月萍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成为必需,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没有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得到的愉悦心情。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忍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强烈的专注,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或死机,这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谨性。
(3)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比如:计算机中树形目录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进行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之所以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要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时至今日,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写”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伏案苦爬格子了,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写在网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更多的帮助和启发。“算”可不是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的工具有了极大的变化。很好地把握它,就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不难发现,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功能性文盲”,而一旦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电话费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当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各种外语、计算机资格认证和驾驶执照是通往新世纪的通行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应该拥有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绝不可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学科范围内的教学上,而应着眼于让领导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指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专家学者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当前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下,无疑给教育界送上了一道美味佳肴,信息技术教育的魅力也会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体现。
(淮安市金湖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