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个性化阅读教学
2011-12-29刘敏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课程改革已倡导多年,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语文课堂上不乏天马行空、云游四海的主观解说状,也不乏场面喧闹,肢体语言活跃,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场面……纵观诸多种类的语文阅读教学,无不潜藏着教者要做出特色的良苦用心,其中的利与弊有待于思索;能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发育,更有待于商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要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尤其要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个性化的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该走哪条路?个人认为,“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还应植根于有效课堂这一磐石上才更有开拓性。用好文本背景教学,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创造性理解需要背景的介入,能更全面地获得理性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程改革教学需要教者在探究性阅读中,能有恰如其分的背景介入。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都离不开它特定的历史舞台,只有角色定位准确了,才能演绎出华美的乐章。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历来被认为是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腐朽以及沙皇走狗横行霸道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作者浓墨刻画的人物,是教学中重点解读的对象。而对于以写“小人物”而著称的契诃夫,他在《变色龙》这部作品中还潜伏着另一位值得剖析玩味的小人物——赫留金。剖析赫留金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契诃夫对小市民阶层深恶痛绝,是因为这些小人物死气沉沉,麻木不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了这一背景的介入,学生便可创造性地理解到即便是像赫留金这样的平民身上也不乏带有无聊、庸俗、欺软怕硬的奴才心理。教者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背景知识的深入导向,影响着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质量。新课标指出,“阅读活动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有效性的背景介入,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理性的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二、背景出示时机影响个性化解读的效应,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其解读方向是认知父亲买橘子一事的意味,认知父亲买橘子时“背影”构成的难度,认知儿子的关注,这样才能理解父爱,理解子爱,自己才能爱。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品味文本第6段望父买橘时的特写镜头——背影这一意象上,在学生咂摸出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的感情基调时,再次剖析文本的背景。《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情,而写作时间是1925年,时隔八年之久。为何八年之后,作者才去剪辑背影,倾诉父爱呢?其实,当时不满20岁的朱自清并不懂父爱是什么,他认为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让他产生过刻骨铭心的感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孤独的蹒跚的“背影”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朱自清的记忆里。八年里作者经历了许多变故,尤其是家境越来越惨淡以及父子失和,使得父爱在岁月里酝酿、发酵,直到父亲来信,终于闪电似的触发了作者的灵魂,于是无可遮蔽地宣泄出对父亲久违的爱和忏悔之情。此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会有创新性的认识,也让读者从中尽享审美的乐趣。
三、多重主题作品的解读要重视文本背景的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解读欲望,更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人说:星新一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人教版八年级下选用了星新一的作品《喂——出来》,这篇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能够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重视文本背景的引导,用ppt展示背景资料。星新一的作品常常不涉及具体的地点、环境、年代、事件和人名,剔除了那些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趋陈旧的因素,它总是通过作品来说话。他说:“与其写出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天书来让评论家煞有介事地解说,还不如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直接交给读者,让读者去品味、评判。”有了这一番心灵的通晓,学生顿时有了解读方向,再来品味小说中破坏环境的关键因素是哪些人,文中的“庙”有何寓意时,学生们思维活跃,广开言路,主题呈现多元化。背景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解读出了《喂——出来》不仅仅是反映环境保护问题的小说,更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文本背景教学帮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个来回,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螺旋上升的解读过程,既拓展了读者的个性阅读空间,又还原了文本的背景意义。一节课结束了,一扇门打开了,这应当是通往广义的个性阅读的必由之路。
个性化解读将文本的解读权交给了学生,把语文教学从原来的教条式解放出来,用当代文学理论话语诠释:从“世界”到“作者”,从“作者”到“文本”,从“文本”到“读者”,文学创作与鉴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变异”,掌握背景的作者并不一定是文本解读的唯一权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决定了个性化解读的应运而生。实践证明,个性化解读是离不开文本背景的,背景因素对个性化阅读的影响力是执教者在操作中不容忽视的。相信随着更多个案的积累和更多研究者的思考,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将结出硕果。
(瓦房店市第八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