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2011-12-29于晓静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体验性、创见性与个性化特征。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教育
所谓作文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它是以在研究和解决作文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宗旨的教育。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这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使每位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作文创新教育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体验性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从“大语文观”出发,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文学创作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作文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教师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自觉关注社会的热点,在让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做精心指点,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信息,思考生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校园藏风波,家庭有变化,社会多热点,值得学生关注、思考的话题是很多的。学生若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生活、感悟生活,作文就有了不尽的源头活水。
二、创见性
体验性并不是作文创新教育的唯一特征,教师和学生的创见性同样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新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培养开放、发散、创造的思维品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发展学生质疑求异、深刻新锐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的质疑求异,如果启发学生从侧向、逆向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自然现象作求异思维,就可以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新思路,获得新感悟。另外,教师需要在善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透过世相,深入内里,探求本真。教师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情境,用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催生具有深度的创见,宽容并鼓励虽有偏颇之处但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层的意蕴和启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侧向与逆向诱导、单一与多元、发散与收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的启发,可以有机地将学生的思维融为动态立体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写出富有创见和新意的作文。
三、个性化特征
如果说体验性和创见性在作文教学中感受得不是很深的话,那么个性化特征则在具体操作模式上让教师体验得最贴切。从实际教学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情体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作文的语言在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文句通顺的基础上要做到合体、简明、优美,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的真诚和表达的精密。字里行间要有作者深入观察到的事物,真切感受到的情感,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例如,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刘嘉俊的《物理班》中,喜欢把“不要推我”说成“不要对我做功”,把“小心我把你扔出去”说成“小心我让你做平抛运动”。被书山题海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高三学生常把学校称为某某监狱,把包括下课午休和体育课及广播操在内的所有能出教室的活动称为“放风”。这些语言尖刻而幽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洋溢着浓郁的中学生活气息。
作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存在于教学进程中的各个层面。对于实践操作中的教师而言,理解作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滦县高坎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