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2011-12-29牛彦玲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文入情,培养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文本,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材中的自然景物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31e39130dff5f3e00d22f206f26a57d9cb0d36f1c1e83ec179cdfa5ea8a48553如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美,“采菊东篱下”的恬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美。小说家们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林黛玉、阿Q等等。应认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欣赏人物的外在美和心灵美。
  二、创设审美氛围,激发审美欲望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使教学内容情境化,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增强教材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等精美图片,并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这种氛围中,审美主体得到感染,在和谐愉悦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其次,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教态,幽默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言,本身就蕴涵着无尽的美,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如沐春风、受到美的熏陶。
  三、指导美读,诱发审美想象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它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在朗读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如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如“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叶小舟,一条宽阔的江面,一个身穿长衫之人,站在船头,迎风而立,眺望家园,几分飘逸,几分期盼,写出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
  四、加强写作,培养审美创造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重视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写作是创造美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观察美的基础上,通过写作去表现美、创造美。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在品评作文中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人。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和健康高尚的情操,成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
  (唐河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