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引导促进作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2011-12-29洪生刚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数学教学如何进行?毫无疑问,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表述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我们不要忘记,只有经历精心组织的数学活动,并辅之以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才能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承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承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并不等于要实现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全面,放手给学生绝对不放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么,缺少教师的引导能行吗?显而易见,没有教师的引领,必然是无序的课堂,学生就不可能顺利地发展。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是师生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场所,教师只有付出针对性极强的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才会成为鲜活的师生间的“互动生成”。现在,就新授课、练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几种常见课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授课
  新授课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新授课教师应引导在前,讲解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操作在后。新课中,我们应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字“新”,它新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它。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多存在于立体图形中,我们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像长方体橡皮、正方体魔方、推拉门等入手。它们的表面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用电脑课件抽出每种物体某个面的形状,再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揭示课题,学生会真切地感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数学知识也是来之于生活的,学生就会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接着让学生看着这些图片,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作为一节新授课新在哪里?当学生自己提出“都是四边形为什么要分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他们自然会明白正是由于这些图形边和角的特点决定的。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活动就可有目的、有顺序地展开。学生通过量、比、折得出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类推,得出正方形的特点: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说明把这些图形分为三类,是根据图形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随着以后研究的需要,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二类或一类。这样进行适当地点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为什么这样划分,又为后来学习作好铺垫。
  二、练习课
  练习课的特点是不但要使学过的知识通过练习得到巩固,达到熟练,而且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高。这样的课,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能根据规律去理解、记忆,熟练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进行运用。比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表”练习课时,引导孩子探讨竖着看,各列是怎样排列的?和的个位数与两个加数都有什么关系?(竖着看,第一个加数是相同的,分别是9加几,8加几……9加几和的个位数都比要加的数少1,8加几和的个位数都比要加的数少2……)。横着看,各行是怎样排列的,两个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横着看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个算式的得数相同,每个算式的两个加数是递减、递增的关系,所以它们的和不变)。同学们找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两个特点,你还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经引导得出:从加法表上看出单数加单数得双数,单数加双数得单数,双数加双数得双数;另外,从加法表的横行看9+2、8+3……3+8、2+9可以看成是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以上四条规律,可以帮助孩子很快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有算式的记忆。当孩子遇到8加几、7加几得数忘记时,可以根据第一个规律很快想出得数;如果要求孩子写出和是12的所有算式,孩子可根据第二个规律,用一个加数递减,另一个加数递增的方法,一个不漏地列出所有的算式。根据第三个规律,能使已混、难记的算式得到验算。如6+8和6+7哪个算式的和是14,哪个算式的和是13,学生往往搞不清。可这样想,单数+单数=双数,单数+双数=单数,利用此规律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再根据第四条规律,可以把加法表中36道题中重复的16道题去掉,这样还剩下20道题,记忆就简便多了。通过这样探讨规律,学生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它是一种集综合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于一身的课。它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拉近数学与人的距离,体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这样的课,一般需要学生课前作好准备。而如何准备,却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如教学《种子发芽率》活动课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从书中或网络上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率的内容,再对各种种子做发芽实验,统计并计算发芽率,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将试验结果写成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注意引导,进行以下实践活动:①查找资料。告诉大家,什么是种子的发芽率。②用不同的种子做实验,并记录不同种子的发芽率。③用同一种子做实验,条件不同得出不同的发芽率,并做记录。④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发芽率,用发芽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总之,根据不同课的特点,教师恰当地引导,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固始县城关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