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29刘建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创新、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让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往往受时空和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往往给他们的思维造成障碍而影响其思维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利用色、光、形、声的配合,使微观世界可见、历史风云重现、未能亲历的事情如临其境,形成主体的、全方位的刺激,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这种巧用配乐画面创设情境、逼真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思维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充分感知所描述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以顺利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要注重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作适当点拨,不作明确的肯定与否定,把每次授课当做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的良机。最后教师可作一公平的小结。如:教学《中国石》最后一个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提出下列问题:①“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奉为至宝”会感到快慰?②“祖国在我们心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祖国”在我身边,为什么不直接写“中国石”在我身边?有了以上问题,便可相机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必要时再画龙点睛,最后借助课件找出正确答案进行验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过来,质疑善思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自能读书的重要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质疑善思对培养一代“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倡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1)搭建合作平台,点燃创新火种。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朋友。课堂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归纳本组意见并在全班发言汇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有人发表不同意见,集体的智慧成了学生创新的源泉。因此,这种“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挖掘潜能,从而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已从“高高在上”转变为“平等身份”。如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都为教师留一个座位,教师走进学生,融洽了师生的感情。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随意坐到任何一个“空位”上,听听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避免学生因教师在座而发言紧张,教师可以主动说笑话,讲故事,然后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其中一员。教师坐在旁边,除倾听学生的发言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讨论,并适时处理学生间相互传递的信息,从而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对于那些“新、奇、妙”的想法要格外重视,并大张旗鼓地加以表扬鼓励,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之而来的会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高涨热情,从而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2)创设合作氛围,燃起创新火苗。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合作的氛围,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性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情感、能力、兴趣、思维等诸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相同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意“个性差异”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而切合学生需要的方式方法。无数事实证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无疑是最为合理的教学理念。兼顾个体与群体,激起师生热情,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渭县义岗学区八井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