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张旻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了本质性的阐述,又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其理性思维缺乏深刻性、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重点,突破其难点,教师必须对本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引导。
  “问题导学法”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生命科学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它最先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后经补充完善,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教师“导”的基础和关键就是设置问题。我们知道,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层层深入的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建构知识,经历探究的历程,体验步步成功的喜悦。所以,逻辑上层层深入的阶梯跨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链”的设置,就成为“问题导学法”中关键的关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内在逻辑关系是:由“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的问题”;为了探索这个问题,艾弗里设计实施了“体外转化实验”;又由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缺陷,激发了赫尔希和蔡斯设计实施“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最终以确凿的实验结果,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病毒的遗传物质还可以是RNA,所以得出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科学地实施“问题导学法”,在相关的教学部分,应该精心设计一系列“逻辑上层层深入的阶梯跨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链”,以突出本节的重点和突破其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部分的问题链
  (一)学习课本43页“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 第一组实验、第二组实验、第三组实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 第四组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仅有第四组实验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其结论是唯一的吗?
  3. 依据前三组的实验结论,再看第四组实验的结果结论,还是多元的吗?你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吗?这个唯一的结论是什么?
  4. 前三组实验对于第四组实验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
  5. 由第四组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能自主阅读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及相互评价,学生很容易地就深刻认识到了第四组实验的结论——活的R型细菌转化成了活的S型细菌。并能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的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死S型细菌中,什么成分是转化因子”的问题,引出“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学习。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相关问题链
  1. 死S型细菌中的化合物有哪些?如果你是艾弗里,你将怎么探究“死S细菌中的哪种化合物是转化因子”?
  2. 学习课本44页“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回答问题:
  (1)的实验设计思路和艾弗里的思路一样吗?艾弗里比你多了一组什么实验?这组实验是必需的吗?为什么?这组实验达到了什么目的?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根据现在的物质分离技术,你能将死S细菌中的化合物分离得很纯净吗?
  (4)“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能让人们信服吗?为什么?
  (5)如果想让人们信服“DNA是遗传物质”,我们的实验技术必须达到什么水平?
  以以上问题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相互评价,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现了教学重点1和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高效完成,并很自然地引入“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教学。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部分的问题链
  1. 赫尔希和蔡斯用什么材料、什么技术实现了“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离开来,单独的直接的观察DNA的作用,蛋白质的作用”?
  2. 噬菌体的结构如何?噬菌体主要的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有什么区别?赫尔希和蔡斯标记了什么元素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单独观察?
  3. 如果让你用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DNA,你将怎么做?如果让你用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你又将怎么做?
  4. 学习“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搅拌和离心?
  (2)清液、沉淀物中分别含有什么物质或生命?
  (3)在①②两个实验中,放射性物质在哪里出现了?意味着什么?
  (4)该实验的结果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教师以以上问题链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实现了教学重点2“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有效完成,并由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刻思维,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生物学科的基本素质。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是教师的“导”,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的“学”、有效地“学”、深刻思维地“学”,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学”。当然教师的“导”,不仅是设置问题链,还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对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探讨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问题导学法”是落实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地学习这种方法,获取其精髓,并勇于实践,以有效使用“问题导学法”,进而实现我们的有效教学。
  (洛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