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生物活动课的体会

2011-12-29杨菁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生物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开展生物活动课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注重“互补性”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学科课程里,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产生隔膜,也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去甚远。要上好活动课关键是设计的活动方案要与学生实际生活互补。例如,“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当地容易得到的试验材料,玉米、小麦、番茄等,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成活,才能多结果,按照试验的目的要求动手操作,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步骤,再根据学科理论依据记录分析观察的结果。然后,请各个小组成员讨论试验结果。如果不符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课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引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注重“实效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作为正式课程出现,它不是“第二课堂”,不是学生随意支配的课余生活,它有更强的实效性特征。其层次高于课外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功能更加全面。通过这种训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三、注重“趣味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兴趣、活动能力、感性与知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例如,在做“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时,这个实验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密切相关。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引起向性运动的因素,因此,生物活动课是为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施展才能,或没有发现自己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四、注重“多样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生物博物馆、植物园,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设计,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报告的研究,还可以就活动课开展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活动方案等。
  总之,生物活动课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项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高各种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铜仁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