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1-12-29韦凤娣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有社会、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则更重视教和学的内在因素的发掘,立足于课前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起始阶段,注意兴趣的引发;发展阶段,注意兴趣的维持和提高;结束阶段,注意兴趣的巩固和深化。
一、利用“惊奇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好奇,趋新。好奇心,求知欲尤为明显,这是激发兴趣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利用惊奇效应,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刺激,引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我曾经参加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她是这样开始说明文《死海不死》的教学:先不揭示课题而做个小实验,把鸡蛋放在水里,鸡蛋下沉了。有没有办法让它浮到水面上?学生感到好奇,纷纷想办法出主意,有同学说往水里放盐。盐一点点放入水中,到达一定浓度,蛋果然浮了上来。学生的兴趣大增,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它和“死海”不“死”——能浮起人是一个道理。那么,“死海”为什么不“死”呢?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于是似乎一看就懂的《死海不死》再也不是索然乏味的,学生怀着兴趣愉快地掌握了这篇课文应学的知识点。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还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概述课文精彩内容作文“课引子”启动学生兴趣,从脍炙人口的诗歌文章谈起,用名言佳句、热门话题导入,用一幅画、一张相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让学生猜个谜语消除紧张情绪。可以以教师活动为主,可以以学生的讲述、表演起始。不是故弄玄虚,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水平和心理需要设疑布阵,激发学生“非学不可”的兴趣和求得真确答案的欲望。在教学内蕴丰富,思想深邃,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时,“设置悬念”尤有积极意义。我看过于漪老师教《孔乙己》的文章,于漪老师这样启发: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笔下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悲剧呢?这个悬念从文学名著谈起,很有新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精神饱满,跃跃欲试,兴趣强烈。
二、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不稳定性,更何况教师不是演员,也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自始至终都讲得新奇有趣。但老师要下工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按常规教学:解词,分段,概括中心,学生都会感到乏味,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怎样排除障碍?一位教师别开生面地问学生:故事中小弗朗士上了几节课?学生算出: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共三节课。教师提示学生:那题目为什么不叫“最后三课”而叫“最后一课”?这个问题一下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很想成为一个发现者,要发现,就必须反复学习,认真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讲述时,把自己深思熟虑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开始也许有点兴趣,但渐渐的,精神就不集中了,兴趣也提不起来了。但是教师要是改变方法,学习气氛就会改变。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疑、质疑、讨论等方法,这是教师在可推知激发求知欲,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手段。学习《包身工》时,包身工们的衣食住行和高强度的劳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是可以掌握的,焦点定在这里,学生会因为其易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可以把“焦点”设在这两个问题上:包身工,生活既然那么苦,为什么他们还要往火坑里跳?场主工头为什么更多用未成年的包身工而少用成年的熟练工人?这两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答出的,但是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罪恶的认识,从文章巧妙的双线结构入手,学生是有条件理解和掌握的。这个求知过程也就是兴趣不断被强化的过程。
三、激发情感,强化学习意志,深化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情感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充实,就能增加学习兴趣;反之,情绪恶劣,反感,即使长时间学习,收效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加深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习志趣,强化学习意志,使学习的兴趣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志趣。教师不仅要激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而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获得成功。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极为重要。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有了一点成绩,得到教师的肯定,这对他们来讲,就是成功。从成功中,学生发现自己有了提高,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和行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准确把握它能影响学生的理智和感情,培养学生的进步思想和高尚品质,教师经仔细揣摩,深入品味,牢牢把握文章精髓和闪光点,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教师坚信把情感因素纳入教学,久而久之,形成坚实的内在动力,对坚定学生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学习志趣是很有帮助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上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教师通过兴趣的激发、维持和深化,引导学生从好奇到求知到爱好,从情感体验到理想信念确立到培养意志。施教的每一阶段和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师生共同的积极情趣感受和融洽协调的活动,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达到教和学双方理想的高效率。
(定远县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