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2011-12-29常清福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做到:突显人文性,绝不能淡化工具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提倡合作学习,但决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光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显人文性,决不能淡化基础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学生很少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三维目标的突出地位,这就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基础性,应当使语文的基础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课堂上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这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学生就如同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开始学生觉得可以自由交流讨论,很感兴趣,由老师的讲授变为轻松的讨论,不但学得轻松了,而且激发了学生抒发自己主见的机会,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也精神了不少。
既然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老师的讲授就少了。久而久之有些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所以,语文课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去探究,围绕文章的中心去谈见解,而不是海阔天空地空谈。
三、提倡合作学习,但决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这也是一堂成功课的标志。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它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
(通渭县常河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