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师学生对古典音乐欣赏的兴趣
2011-12-29郝静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古典音乐的欣赏是幼师学生音乐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兴趣”是古典音乐欣赏课上的关键词。如何使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了解古典音乐,感受古典音乐之美,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兴趣;人本;生活化的课堂;流行
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古典音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是因为它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趋于高尚,免于低俗。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古典音乐的欣赏是很有必要的。
曹理教授在1998年对北京城乡22所中小学960人中的调查表明,喜欢和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占总人数的71.4%;而课外最喜欢的活动首先是音乐的占总人数的46.8%;在各种音乐学习活动中,喜欢安安静静听音乐的占总人数的59.6%;喜欢边听边唱边演奏的占24.6%。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中学生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不少同学昏昏欲睡,或者是忙着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如何让学生接受古典音乐,进而喜欢古典音乐,研究古典音乐,这是音乐欣赏课的一个难题。
一、树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观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要“诉诸感性,回归人本”。音乐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提到古典音乐,大家可能会想到海顿、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师的名字,音乐欣赏课上听的要么是交响曲、要么就是钢琴曲;面对陌生的音乐,呆板的形式学生自然会觉得乏味,失去兴趣。能记住的只有贝多芬、莫扎特等空洞、虚无的名字。这样的欣赏课根本没有任何指导性的意义,反而将学生拒之高雅艺术的大门外。在古典音乐欣赏课上,分数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看哪个学生已经会演奏什么古典音乐作品,而是要重视学生在整个欣赏古典音乐的活动中,是否能用心参与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古典音乐的独特之美,了解其内涵;掌握音乐语言特点,能区别于现代音乐,并享受其中,这就是古典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从兴趣入手设计课堂教学计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那么就让我们按照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材吧。
1. 从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入手应该是最容易接受的了
时下学生都喜欢听流行音乐,而很多流行歌曲中都借用到了古典音乐元素。杨丞琳《庆祝》就是改编自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名曲《爱的礼赞》,五月天《知足》采用莫扎特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卓亚君的《洛丽塔》则使用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被SHE的《不想长大》采用。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之前,课堂上先播放SHE《不想长大》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并允许学生哼唱歌词,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欣赏作铺垫。接下来播放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原曲中的主题原始段落,和《不想长大》中的改编段落进行对比。这时即便是老师不提,学生也会注意到,很容易产生兴趣,参与讨论。如曲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这首曲子是什么名字,等等。有了这样的导入,接下来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完整的曲式分析讲解过程也较容易展开,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地将这些知识牢牢记住。
2. 学生的兴趣取向是对新生事物特别有激情,有好奇心
可以通过选择新奇的教材来授课。比如电影原声音乐。电影中常会选用优美的古典音乐作为配乐,这种音乐与影像的配合,容易让人接受,印象会更深刻。例如,《河东狮吼》中的《菠菜之歌》改编自奥芬巴赫的《天堂与地狱》里面的康康舞曲;《我的野蛮女友》中女主角演奏的乐曲改编自《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例如,一次在欣赏肖邦及其作品之前,我先播放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的片段,里面的斗琴场面,让学生们很兴奋,马上热烈讨论起来,其中周杰伦演奏的就是肖邦的黑键练习曲,圆舞曲第7首及升C小调圆舞曲和C小调幻想即兴曲。欣赏完电影片段后,同学们在很愉悦的情绪下完整地欣赏和分析了肖邦的几首作品的原曲,甚至有钢琴特长的同学还表示,课后要尝试练习一下这些作品。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三、利用多媒体完善古典音乐欣赏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市进行着,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音乐老师仅仅是会自己弹琴、会唱歌,按部就班是不行的。要在教学中发挥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手段,利用新式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现在电脑以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它把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工具功能合为一体,能更直观地表达音乐带来的讯息。当我们听着德彪西《亚麻色头发少女》和《月光》时,屏幕显示着雷诺阿的《达威尔小姐像》和莫奈的名画《日出》,想必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印象派风格。当学生看到朗朗与乐队现场热情洋溢的演奏,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变化,要远比单纯听声音,靠想象来得直观吧。多媒体电脑操作方便快捷,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增加,在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资料搜集的准备工作督促教师要提前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学习到更多更广的知识,帮助拓宽教学思路。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等待我们去发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教学。有位音乐家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受火炉的温暖,你必须得靠近它,古典音乐亦是如此。有些人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也许就是没有靠近它,或者接触的太少而不能感受它的“温暖”。我愿意牵着学生的手感受古典音乐的“温暖”。
参考文献:
[1]黄腾鹏.西方音乐史(修订版)[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2]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