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

2011-12-29刘曼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人类智力劳动更需要情感作为支撑。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尤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运用自己的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备课的情感投入
  教材中入选的乐曲,大多具有鲜明的风格和时代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为任何一段民歌的主题往往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一首创作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的聆听音乐作品,细细品味和发现音乐中的美,先让音乐感动自己,只有自己真正被感动了,才能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动。在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把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发诸真情,出于自然”地演绎出音乐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的手段了。
  二、将情感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如何,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情感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并引起学生的共鸣,是音乐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的情感化。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或者音乐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了解,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语言”。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许多种,其中有四种最基本的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它们是作曲家们编织“音响网”最基本的素材,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呈现音乐作品的内容,并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的引导实现的,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我在《母亲教我的歌》欣赏教学之中深情地演唱了这首歌之后,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被音乐所感动,接下来我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作者、音乐的风格时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使他们进入角色,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去同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课堂语言的情感化。课堂语言与音乐语言是不一样的概念。人类的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词汇——事物的符合号,而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以此来传递思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教师肢体语言的情感化。除了音乐语言表达之外,还有其他寓于表演性的非语言的特殊形式——舞蹈、手势、动作、表情等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内容。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肢体语言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指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表现魅力。它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它也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从而引起注意,减少由于单调而带来的疲倦。巴甫洛夫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指出:人脑接受刺激而引起的兴奋点如果经常转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就不感到疲乏,而静止的形象则容易产生抑制。所以,移动步伐,变换形体和手势等可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兴奋度,特别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肢体语言的运用,一要防止矫揉造作,二要防止夸张过分,必须与有声语言紧密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交流都有三种动势: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师情感在课堂中的良好运用和表达,它将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情感教学还应包括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投入情感,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热爱之情,同样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一课时的课堂交往时间。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1)带着微笑走向课堂,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2)课堂提问经常而随便,这样会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错音、词或答不出问题时,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给予帮助鼓励。(3)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咳嗽、嗓子哑了,下课时不要不闻不问,一定要及时寻问,给点药或告诫学生要变声了,别大声说话,别再吃刺激的东西。(4)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了解、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家庭中接触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永兴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