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2011-12-29林晶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课中问题、设计课前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前问题;课中问题;课后问题;探究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新形势下,如何运作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流程,如何实施与课改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的思考、实践。其间,教学问题的设计推动了整个课堂,诱发了师生信息的传递,影响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基于此,我主张,要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充满课堂。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创新始于新问题。新的思维观念、新的思路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真正地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一、精心设计课前问题,激发学生入课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使导语蕴涵问题,具有启思性。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心理转变。有了这一动机,教学过程将事半功倍。
  二、精心设计学中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习理念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达成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地、有步骤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如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①AB=CD;②AB∥CD;③AD=BC;④AD∥BC;⑤OA=OC;⑥OB=OD。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再者,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发“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以上。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兴趣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后问题,培养学生课后反思习惯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任何学生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一是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之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掌握解题方法。二是在集体讨论问题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潜移能力和自我创新。三是在回顾获取知识问题时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的数学基本方法,并能对方法进行加工,提炼出数学思想。四是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题最佳方案。五是在寻找问题错误的成因中反思。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能在纠正错误中重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在课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在课中设计问题,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在课之尾设计问题,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至此,我就导语的设计、学中问题的设计及课后设计问题进行简谈完毕。我想,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涵纳思考,以疑启思,精设问题是一种思想,更重在实践,需要我们教师潜心深入思考,投身实践。只有这样,新型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普兰店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