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1-12-29王立世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严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并以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优化整合内容知识,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自身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更大的发展。在此谈谈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同时认真学好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与旧大纲的变化与区别,搞懂三维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实施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化学新课程改革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将各种材料的合成、海水的综合利用、能源利用、工农业生产领域内与化学相关的一些技术都引入了化学课程中。另外高中化学的实验部分将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等先进仪器及分析测试手段也引入了化学课程中。因此,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要确保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必须具备厚实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要努力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度”
  新课标的教材有各种版本,这些教材的多元功能给师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化学教材不仅是老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因此,教师应该钻研新教材,吃透新教材,把握新教材。教材是静态的,教师只有心装课标,精心处理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教材,科学地、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促成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教材才会变“活”,成为动态的范本,当教材成为吸引和激发学生求知获能的传感器时,教师的教学职能才算真正体现。
  如化学1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化学核心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性质及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化学研究方法等,由于有些内容在后续相关模块中还将出现,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方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初中课程中化学部分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把握基础与探究活动关系;三是课时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三、注重教法研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理想境界,首先要重视教法研究,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探讨新的中学化学教学法,改传统的“讲授——小结——练习”为创境置疑——探究释疑——师生评价——巩固、拓展。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和课外、书本和媒体、师生和生生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参观、访问、讲座、实习和查教育网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新教材和以往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新教材突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支撑;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在设计上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区别,增添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内容。要搞好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
  四、加强学法指导,改变学习方式
  加强学法指导是当今教学的一个亮点,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但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教学中,往往碰到课时不足和双基不实两个问题的困扰,根据个人的实践,我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时要注意:(1)研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在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2)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什么形式的课堂,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参与,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3)课堂上学生的研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称为好课堂。
  总之,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观念,努力学习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把学科知识和能源利用、工农业生产等领域联系起来,在教育教学的反思中积累实践性知识,研究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以保证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北京语言大学附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