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011-12-29白景英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误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学生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特别是语文学科。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利用审美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做到了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相统一。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的教师已走在前列,但绝大部分教师仍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会影响升学率的提高。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我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因此,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朗读或翻放录音让学生来听,让学生感知作品的语言美,作品的内涵美和思想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阅读,可以仿佛看到不断变化的大千世界,许多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激发想象,丰富人的情感,产生情感迁移。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人性美”。是谁造成了诗人与歌女的悲剧?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
  二、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别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它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为底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应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防止学生的审美活动浮于表面。高原上昂然挺立的白杨树究竟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掘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采用拟人化物法,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引导同学从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进而感悟到作者高洁的情操,加深美感,全面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
  三、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教材是美育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伟大,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如我在讲《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仿照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来写一篇关于秋的作文,因为当时正是秋天,我让学生先别急于写,要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最后很多学生有感而发,借景抒情,作文写得非常精彩。我也达到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教师利用美的教学艺术去传授美的信息的语文教学才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充满智慧、充满活力、充满变化的审美艺术教育。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应以语文教学为窗口和契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抒发美、欣赏美、展现美,从而达到不断创造美,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愿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美。
  (肇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