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2011-12-29戴素敏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能准确、地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会说出许多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英语或英语文化的“特殊”英语。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和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英翻译
  
  中式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洋泾浜语(Pidgin),是当时的广州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时使用的工作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着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的字眼,语法结构主要为广东话。体现的是中国人习得英语的最初级、最表面的阶段。从它的历史成因上我们可以把中式英语简单理解为汉语语法与英语词汇的结合。它指在汉语思维和汉语模式的影响下完全根据汉语字面意思来表达的英语形式,是英汉翻译中的一种不规范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中要克服中式英语的出现,无论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要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语言特点。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 母语的负迁移
  迁移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迁移作用。迁移又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相似,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例如,“我去上学”。“I go to school.”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相似,学习者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一句型。相反,如果目的语和母语存在差异,学习者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就会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习惯或模式,因此出现错误,这就是负迁移。比如,英语中有存在句型,“there be”句型。但学习者在实践翻译中,经常会忘记这个句型,会用实意动词来取代。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着更多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负迁移就会大于正迁移。尤其是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由于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熟练,更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出现中式英语就成为必然的一个过程。掌握了迁移理论,学习者就应该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英美人则更注重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重意合,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英语重形合,词形变化明显,语法形式多样,组词造句多用连词、关系词及不定式等。中文句子的结构式前轻后重,英文句子的结构是前重后轻。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二、中式英语在汉英翻译中的实例
  1. 词的选择
  在汉英翻译中,同一个词往往由于上下文意义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单词。例如“水平”一词,与英语level相近,“理论水平”可译为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义不同,应采用不同的译法。如“她的英语水平比我的高”,按字面意思译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 就不符合英语习惯了。应译为 He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2. 词语搭配
  这是英语学习者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由于汉语的固定词汇搭配的影响,学习者就会直接用汉语的词汇搭配套用英语。如“开灯”被错译为“open the light ”“吃药”“eat medicine”“做家务”“make housework”“吃午饭”“eat lunch”等。应译为“turn on the light”“take medicine”“do housework”和“have lunch”。
  3. 词类的转换
  词类转换是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可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习惯。否则译文可能变得生硬、累赘。“他的讲演给听众的印象很深。”学生经常会译为His speech gave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audience.这种表达更像是中式英语。其实这句话中的“印象”应转换为英语中的动词更地道,原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就应随之转换为英语中的副词。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4. 语态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语态,但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很少,并且大多表达了对主语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汉语中是不使用被动语态的。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都是需要用被动句表达出来的。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经常导致学生翻译错误,出现中式英语。如“这个礼物是妈妈送给他的”被译为“This gift is his mother gives to him”,应译为“This gift is given by his mother”.
  5. 语序的差异
  英语句子的重心靠前,汉语句子的重心靠后。前者通常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后者通常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逆过来译。英语是先果后因,汉语是先因后果。例如,“下雨了,他们取消了郊游”应译为They cancelled the outing because of the rain.英语说明和叙述事物时,往往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而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从大到小,从先到后,从远到近等形成的句子结构。如“明天下午7点”译为7 o’clock tomorrow afternoon.
  三、应对中式英语的策略
  1. 模仿
  语言学习的最初方法就是模仿。不断重复、背诵和模仿正确的句子。要想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就要多听、多背、多练习,反复的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正确地道的英语,更加灵活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语法知识
  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说出来的句子,译出来的文章肯定是中式英语。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中英文语法之间的差别。如词汇的差异、表达的差异、句子语态和语序的差异等方面。通过比较,更深刻地理解英汉翻译时的具体方法,已达到翻译出准确的句子的目的。
  3. 英语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学生经过十余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不少词汇,基本的语法知识也很全面,但是为什么总是翻译出中式英语呢?不能够进行基本的语言交际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或者是书面翻译时,往往用汉语的句子做底稿,接着按照汉语的句子按部就班的逐词翻译,说出的英语自然就不是那么地道流利了,明显带有汉语生拉硬扯的印迹。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也是英语学习者都为之奋斗的目标。要想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要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及文化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及上下文来确定正确的翻译方法,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和表达,以翻译出地道的英语,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且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及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学习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使得翻译更准确得体。
  
  参考文献:
  [1]吕瑞昌,喻云根,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