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叶圣陶课程思想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

2011-12-29沈金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及今后语文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叶圣陶开拓我国语文教育革新之路,在实践上可以说是从编写语文教材入手的,他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据叶至善回忆,他“在长长的一生中,为中学、小学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的建设做了不少工作,单说编撰和主持编纂的课本,就多达二三十部;新中国成立这十来年中,他给国文课本送审稿提修改意见,就写了五千来张卡片”。自编和合编影响非常深远的有《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国文八百课》《中学精读文选》《国文精读文选》《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无所不包,堪称语文教材的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一、叶圣陶课程思想与语文教材观概述
  从叶圣陶语文教材编纂的实践,以及他的众多著述和谈话中,叶圣陶逐步形成了对语文教材的标准、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独到认识。我们可以梳理出叶圣陶课程思想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关键词:“规范”“例子”“凭借”。
  1. 教材标准观“规范”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叶圣陶在编写教材、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就提出“中学语文教材,就精神说,要符合目标第一项所规定的各点;就内容说,必然的涉及各科,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品质说,要朴实、精确,足以为目标第二项的模范;就体裁说,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不列举),高中要选若干明白易晓的古文,以能够通解普通文言为目标”。这种规范化标准,正是语文素质教育对教材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除了作为教学的工具,更在其他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精神上,不可能脱离思想内容。叶圣陶提出“入选的作品须是提倡为群众服务的,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的,充满向上的精神的,洋溢着健康的情感的”。内容上,克服了狭隘的学科界限。品质上,“朴实精确,足以作为模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体裁上,主张兼及社会生活“所触及的各类文字”。选文的优劣直接关系教材的质量,他在1962年写给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一封信中说:“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帮助。”又进一步指出:“凡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必反复讽诵,潜心领会,质文兼顾,毫不含糊。其拟以入选者,应为心焉好之,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万不宜草草从事。”说到底,语文教材就是强调“规范”,“规范”是语文教材的必须标准。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 教材性质观“例子”
  传统的语文教材观认为,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教材作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阐述:“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例子”的论断,揭示了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学属性,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也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对现行教学中“唯本为本”、围绕教材反复讲练的应试做法是个提醒。“例子”要有代表性,“举一”举的必须是中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能很好地体现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例子”还要有助于“反三”,要求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启示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如何正确认识并了解中国语文,掌握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法。要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方便教师教学的教材;并分清主次,确定取舍,选好教学角度,合理处理教材,同时,更应该积极慎重灵活地自编教材。
  3. 教材功能观“凭借”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性质是紧密关联的。叶圣陶认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材首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凭借。在语文课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主要不是靠系统的讲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而应该依靠研读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来达成。同时,语文教材更是培养学生语文习惯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凭借。语文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读书读文章的具体实践。通过对教材的指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文教材正是这样的“凭借”。知识凭教材而传递,习惯凭教材而养成,能力凭教材而提高。只有利用好这一凭借,才能发挥出语文教材的最大功效。
  二、叶圣陶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文教材即是指语文教科书,而从广义上讲,语文选修课程的相关书目,甚至是学生阅读的课外书都可包含在内。叶圣陶曾指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适合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越发显得重要。叶圣陶的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回归生活的口语表达课程建设
  虽然叶圣陶对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与教学问题较少谈及,但能从叶圣陶的一些话语中依然能够得知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让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语言的优美、高雅而显得其乐融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打破课程壁垒,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协同资源,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现实世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结合口语表达的课程,可以设置家访、公车上的交流等情景,训练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模仿生活,提高自我;评论时事,则可以播放相关片段剪辑,促进视觉感受,展开与生活的对比,思考生活,积累素材,深入探究。经常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古迹等,感受古人遗风;常举办演讲、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丰富的语文活动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2. 适合学生的文学阅读课程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叶圣陶认为教材的功能就是“凭借”,要真正实现其“凭借”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借之实现学习迁移,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考虑。教材编选应“顺自然之趋势,而适应学生之地位”。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生理心理特征及现实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接受水平应当成为教材编选的一条重要原则,使他们易于接受,乐于学习。因此,“非儿童所需要,就不要强为授予,即使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亦不可选为教材。”这里的文学阅读课程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我们主要选取了适合学生身心成长并和教材联系起来,且也分版块进行编写,大致有“祖国山河”“亲近自然”“乡土文学”“城市精神”“珍爱生命”“艺术世界”“人物专题”“小说魅力”等。这些板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适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心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文言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我们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教材,首先是浅显易懂的,然后是有趣味性的,再就是经典文言篇目,以改变过去教材中相对偏难的枯燥的文言学习材料,在强调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是注重学生对文学、文化的敏感和兴趣。
  3. 立足应需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做自身倾吐的需要,当做表达思想的需要,当做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做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立足于“应需”,教师须在命题上多下些工夫,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完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当然也希望在所有考试中)命题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说真心话,抒真感情的平台。命题时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语文教师要有直面现实生活事件和时代变革思潮的胆识和气魄,善于捕捉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同时可以通过多拟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作文题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此外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调动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命题上应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可以在内容上、范围上或准备上开放。
  现在,语文教材在经历了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为中心的单元编排体系,和以人文话题为中心的话题编排体系之后,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如何使教材编排真正实现“规范科学,系统有序”。叶老的教材编辑思想,是深入浅出的典范。它既深深植根于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积极因素;既集中了他在教育实践中的切身经验,又渗透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深厚涵养。它代表着当代中国教材编辑思想的高峰,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建设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江苏省震泽中学)